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城市宜居水平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3 15:21:3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生态、设施和体制等瓶颈的制约,城市最基本的居住生活功能难以高质量发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和生存状态的进一步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8220;宜居性#8221;。人们不仅满足于有房住,更重视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生活的便捷性、和谐性,以及城市环境的生态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自然资源愈发匮乏、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生态系统愈发退化。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树立尊重生态、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进行宜居城市建设课题的研究究。#8220;十三五#8221;规划纲要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快速聚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政府工作的日程。本文通过对宜居城市提出背景的分析以及概念内涵的解读,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子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城市宜居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江苏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19 世纪末,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 ,主张亦城亦乡的田园式城市布局,土地公有、城乡一体化、城市不能无限的膨胀。20 世纪 30 年代,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派克等人开创,对宜居城市建设理念产生了直接影响。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首届 #8220;人类住区大会#8221; ,提出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建设和保护人类居民点环境,1989 年联合国成立 #8220;联合国人居环境奖#8221; ,引导和鼓励各国建立宜居环境优美的城市。1996 年,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人类环境大会,明确指出了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哈尔韦格认为,能享有健康的生活,能方便到达要去的任何地方 - 不论是采取步行、骑车、公共交通或是自驾的方式,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埃文斯认为城市宜居性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适宜居住,二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国内的研究我国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从 2004 年开始,吴良镛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开始了宜居城市相关理论的研究,张文忠认为,宜居城市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及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俞孔坚认为,宜居城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自然条件 : 二是人文条件叶文虎认为,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杨保军认为,不同阶段居住者的偏好排序是不同的,因此宜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 内涵需要不断丰富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阅读相关文献对题目的意义进行挖掘,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

2.整理文献中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提取所需要研究的指标和方法

3.通过网络在统计年鉴和官方网站中,搜集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 1] 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 3) : 30-34. [ 2] 王双,张雪梅. 中外宜居城市建设特征的比较和启示 [J]. 前沿. 2014 年[ 3] 赵华平,张所地. 城市宜居性特征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 -基于中国 35 个大中城市健太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 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3 年第 32 卷第 4 期: 706 -717[ 4]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J].2008 年 10 月,第 63 卷第 10 期: 1022 -1032[ 5] 祝志川,于海波.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因子分析实证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年第 13 卷第 23 期: 93 -95[ 6] 刘星光,董晓峰,刘颜欣.中国主要城市宜居性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14 年11 月第37 卷第6 期: 1281 -1290[ 7] 陈勇明,杨晗,向蓉美,谢海英.对全国 36 城市宜居度的分析[ J] . 统计观察. 2007 年第 2 期:64 -65.[ 8] 谢华生, 冯真真, 樊在义等.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及实现对策研究[J]. 天津经济, 2011( 2) : 12-15. [ 9]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8220;区域科技创新圈#8221;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和和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10]张浩.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副省级城市宜居情况聚类评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