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金融脱媒现象在国际上很早就发生了,最早发生在具有完善金融体制和发达资本市场的美国,当时美国出台的Q条例促使商业银行出现利润下降、市场萎缩、利差收入减少的状况,金融脱媒程度非常严重。后来欧洲和日本也出现了金融脱媒,但是脱媒程度较美国来说并不明显。近年来,中国的金融业也渐渐开始出现金融脱媒的现象,特别是2007年以来,政府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对宏观调控进行强化,严格控制了银行信贷的增长,然而企业来自非金融体系的融资比重却在一直加大,金融脱媒现象越发清晰可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发展,加上信贷调控、利率管制、外汇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资金的流动很大部分开始绕过商业银行这个传统端口,直接融资方式因其借款成本低的特点成为借款人筹资渠道的优先选择。金融脱媒成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怎样客观评价和权衡金融脱媒带来的利与弊,如何在脱媒背景下制定新策略、创造新工具降低或规避风险,引导脱媒为宏观经济发展提供优势,值得深入分析和了解。
金融脱媒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首当其冲,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原本流入银行的资金被直接融资方式分流,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减少,银行只能更多地依赖短期存款来发放长期贷款,这让银行的资金来源变得空前紧张,传统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自身运营和监管机构的要求,因此,分析讨论这一背景下企业融资结构变化,并讨论为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如何开展进一步的竞争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时代已加速来临的环境中怎样加快变革创新的步伐,重新塑造经营管理体系,拓展新兴业务,以更强的竞争力迎接市场经营环境的剧变。
(2)、写作提纲: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金融脱媒研究综述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金融脱媒在当时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对金融脱媒现象的描述,海斯特(Hester,1969) 最早对金融脱媒进行了研究,并首次提出了金融脱媒的概念。海斯特认为,金融中介是多种多样的且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金融中介定义的混乱以及计量上的不足,在实证上我们不能给出金融中介普遍性的证明。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金融中介的相反面--金融脱媒也无法得到实证的证明。海斯特在金融脱媒定义的基础上,综合美国1958-1967年的年度资金存量数据的分析发现,1966年美国出现了明显的金融脱媒。金融脱媒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中介机构资产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居民储蓄率上升,同时伴随着资金从居民存款流向信贷市场工具(主要是美国政府债券)。此外,海斯特认为美国1966年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要归因于反通货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中介的投资组合行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1-2022.12.31选题、开题、确定写作调研提纲,文献收集、整理分析
2022.1.1-2022.1.18 实地调研、提交资料、整理分析
2022.1.19-2022.3.19 撰写、提交论文初稿,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
[2]苏福国.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与证券,2007。
[3]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