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埃斯普马克的《失忆的年代》系列长篇小说,包括《失忆》、《误解》、《蔑视》、《忠诚》、《仇恨》、《复仇》、《欢乐》七个部分。在这七部小说里面,作者通过塑造的七位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他们的视角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
万之在《译者后记》一文里提及他在翻译埃斯普马克《失忆》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三个悦趣:悦趣之一是欣赏小说别样的叙述方式;悦趣之二自然还是小说处理的关于“失忆”这个主题;悦趣之三是译者读到这类文人气很浓的小说感到很是欣喜。换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综述也就是主要从这三个大方面来剖析《失忆的年代》系列小说:第一,关于小说文本的叙述,主要包含别样的叙述方式、独特的故事结构等;第二,关于对主题的定位、探究、剖析,主要包含对埃斯普马克的写作心路历程的追溯、对主题的深刻剖析及其带来的影响意义和启示;第三,关于语言方面的艺术高度,主要包含创作中使用的一流的语言技巧、鲜明的语言风格。通过查阅到的数据事实,我们可以得知,近十年来的研究主流也围绕此三方面展开。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对《失忆的年代》中“失”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简介文本主旨,引出选题原因,衔接上《失忆的年代》文本的自传色彩。就小说的作者埃斯普马克的生平与小说主人公克尔维尔的目前研究以及探讨做一个概述。由概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解读作品,渗透到关于“失”的探究。第二部分是结合文本作具体论述,分为三个部分展开。首先对“失”的两个意象进行探究,分别是樱桃园和地狱这两个意象。第一个“樱桃园”的意象主要是在《误解》中出现,但是却可以成为贯穿全章的线索,使其与契诃夫话剧《樱桃园》里的樱桃园相对应,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个“地狱”的意象在第一卷到第七卷里面全都出现过,抓住它,让我们更好地接触时代的全貌。其次主要就“失”的表现进行阐述,归纳概括“失”的探究,分别为:失忆、失语、失重、失踪、失控、失迷。对以上探究展开论述。重点探究“失”的意象。从个人家庭层次到社会层次再到国家层次,是由小及大。个人是最后的殉葬品和牺牲品。艾琳(第二卷)的“失重”,这里的“失重”有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状态的“失去重量”,二是“失去了其重要性”;克利夫的“失踪”以及丽森的“迷失”。从小说中的描述,家庭层次的“失”是由国家和社会层次的“失”共同造成的。可以展开几个层面进行讨论,比如艾琳(第三卷)、丽森(第七卷)的家庭问题;艾琳的大儿子科尔维尔(第一卷)和儿媳妇儿“L”之间暴露的家庭问题等。由调查“失忆”的官员埃里克.科尔维尔(第一卷)得出全国失忆的非正常状态;国家“失忆”,人民便会“失语”(结合第二卷);由“失语”引出曾经的运动,结合马丁.弗雷德所在的第四卷的内容,得出运动的结果“失败”。国家动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结合小说中提及的社会问题展开,具体结合卷中的人物及其遭遇。总体可以概括为“失控”、“失迷”。最后是对“失”的探究意义进行论述。概述不同的形象中对于作品的意义以及其各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彼此相互间的形成影响力。这些形象的最终所指意义、现实意义。小说主题的多位剖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第三大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文章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去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文献,并加以认真地研读和归类,总结前辈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2、比较研究法:将前辈们不同的观点研究进行比较归纳,进而探究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那一部分;
4. 参考文献
【1】万之.失忆译者后记.[J] .东吴学术.2013(2)
【2】阎连科.“心绪”与“事绪”的西中叙述. [J].东吴学术.2013(2)
【3】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 工作计划
1、2018年第9周—10周: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
2、2018年第11周— 第13周:定选题,搜索、阅读资料
3、2018年第14周—第15周: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