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民事者,基于民生,鉴于民权,系于民意;民事诉讼,乃化解民事纠纷、有效保护民权、顺畅表达民意的重要机制;公开审判,是关涉审判公正、当事人利益与民主司法的重要制度。自从有了公开审判,法律作为一种调控和规制社会关系的制度在诉讼领域便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法院是天平的神圣象征,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为满足诉讼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平等接近法院之愿望,提高中国法院在转型社会中的司法权威,并以此引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创新了公开审判制度的实现形式。
公开审判制度的中国式内涵在#8220;扩大#8221;,如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2009 年)与《关于公布司法公开示范院的标准》(2010 年)等两部司法解释,全力推进司法公开,建立、宣传和推动#8220;司法公开宣传月#8221;,督促各地法院建立流动法庭和巡回法庭等便宜法庭。这些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引得学界的理论青睐。另一方面,经过30 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小康化。同时,与之伴生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严重拷问着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性。这些问题,看似无关,实则关系重大,思考公开审判以外的问题,更有利于对公开审判、民事诉讼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审判实践推动审判理论的思考:公开审判制度有几层含义?逻辑关系如何?公开审判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什么地方?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法院公开审判与媒体新闻报道的关系?如何使公开审判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事人的诉讼利益,如何使法官的审判过程与裁判过程更加公正?
鉴于此,作者以《论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为本科论文题目进行研究。采用历史分析、概念分析、价值分析和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认识公开审判制度。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对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的研究特点在于,从当前法院系统竭力推行的司法公开的社会活动出发,寻找中国式公开审判制度的真问题,向前回溯,进行公开审判历史的理论性思考,注重对公开审判制度的基础性研究,如公开审判制度与执行制度的关系,公开审判与独立审判的矛盾,即从多个角度丰富公开审判制度的含义。在比较研究外国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立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公开审判制度的完善应是朝着保护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和利益保障权的方向,同时制约和监督法院的民事审判权,法官应恪守裁判制度的中立性,促进当事人接近法院,促进社会公众监督司法;强调公开审判的首要含义在于当事人的利益实现,这也是民事诉讼的应有之意。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尤其是诉讼法学领域。如常怡教授在《公开审判制度的新思考》一文中提出了#8220;彻底的公开审判与半彻底的公开审判#8221;的学术观点,并提倡我国应实行彻底的公开审判制度;王小林博士的《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从诉讼的角度去理解和界定公开审判,并对公开审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好的总结;同时,国外公开审判制度的发展更加精细化,由以日本为最,日本学者的公开审判制度被冠以公开主义的理念,不但公开审判的内容完善,而且公开审判制度适用的例外或限制也有较明确的规定。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的研究意义在于认识和深化公开审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法官与当事人、当事人与当事人、法院与社会的对话与沟通、促进当代中国的司法公正。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使法院和法官认识到公开审判对于实现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利益保障的重要性。
公开审判为实现法律的价值与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判方式的公开不是自古就有的,公开审判作为一项先进的司法制度,是与秘密审判的司法制度相对应的。公开审判是随着人类对解决纠纷的公平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公开审判是人们对纠纷裁决者的公平说理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公开审判是当事人对正式纠纷解决机构的权威需要而逐渐产生的。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从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较少谈论对当今公开审判制度中法官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及当事人的法律信仰问题,并且也较少针对公开审判具体落实的措施。
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正文共三个部分,共计四万余字,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公开审判制度的历史→公开审判制度的现状→公开审判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
论文的计划及进度:
1、开题报告撰写(2022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
2、开题报告审查 (2022年1月初)
5. 参考文献
[1] 常怡:《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
[2] 陈刚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制百年进程》,第 1 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版。
[3] 张晋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