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在美国首次提出,它因成功解决美国存款机构流动性问题而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后,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大规模违约,资产证券化终结高速发展,但并没有被美国官方禁止,反而被继续作为银行信贷的配套措施解决住房融资问题,这充分表明资产证券化利大于弊。相比之下,我国自2005年开始开展较为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在信贷资产出售、证券产品发行和流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则停顿下来。2012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再度启动。当前,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对增加银行资金来源、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推动金融市场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过程中,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进一步丰富基础资产种类,放宽投资者准入范围,加强信息披露,强化风险控制。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产品探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产品设计、定价方法等方面的普遍特点,分析该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我国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定价机制有待完善、流动性不足、配套法规制度仍需完善等。论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运作流程、基本原理、信用评级及定价方法等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分析概括,并借鉴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情况及历史经验,结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以及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提出建议,以便帮助该业务在商业银行更好地推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及产品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分析概括,并借鉴美国资
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情况及历史经验,结合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以及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提出建议,以便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更好地发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StevenL.Schwarcz(1994)提出了成本诱导理论,其认为中小企业直接向银行进行贷款的利率比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利率高,资本市场融资具备成本优势。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特殊目的机构(简称#8220;SPV#8221;)在市场上进行融资。资产证券化的吸引力就是其发起人通过资产证券化节约的利率高于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成本。
ClaireA.Hill(1996)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其认为资产证券化主要解决了投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发起人把基础资产转移给SPV,SPV以此为基础进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对于投资者只需要衡量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就可以,不需再过多地关注发起人本身的信用风险,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带來的风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1-2022.12.31 选题、开题、确定写作调研提纲,文献收集、整理分析
2022.1.1-2022.1.18 实地调研、提交资料、整理分析
2022.1.19-2022.3.19撰写、提交论文初稿,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 唐俊涛.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研究及应用举例[D]. 暨南大学 2012
[2] 孙向威.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应用[D].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 夏小伟,曾繁荣.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 特区经济. 2010(0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