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01 20:35:3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中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效果的不断提升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时代,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释放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尤为重要,积极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成为新时代企业的风向标。然而,中国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当前具有超额利润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资本逐利动机驱使下,更多的实体企业进行金融投资,参与企业对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缺乏主动。在此背景下,大量的金融资源脱离实体经济部门逆向流入金融、房地产等领域,企业金融投资行为是否会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值得探讨。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问题备受关注,已不容忽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防止“脱实向虚”,壮大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深入探讨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与影响机制,进一步梳理中国企业金融投资的行为动机,有助于从政府引导和企业实践层面缓解经济“脱实向虚”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 研究内容

论文将以2010—2020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的初始样本,由于论文的研究对象为非金融企业,将剔除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问题,论文也将剔除数据部分缺失的上市公司,为使样本数据更具代表性,还要剔除了资不抵债的公司样本。

为了探讨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将构建以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为被解释变量、金融资产投资占比为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1、模型2。考虑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滞后影响,选用上一期的金融资产投资占比对原解释变量进行替代估计的模型3、模型4。

考虑到主效应回归模型(OLS)中被解释变量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可能会产生紧密的相关性,影响技术创新投入的潜在因素也会影响技术创新产出,即主效应回归中回归方程之间的残差项可能是相关的,论文还尝试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以提高主效应估计的效率与稳健性。

先选用LM统计量做SUR估计的基本假设检验,检验方程扰动项之间是否存在同期相关,再对各方程组进行SUR系统估计。

此外,考虑到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可能存在的异质性问题,根据异质性分析对样本进行划分:①从企业对技术创新依赖角度出发,按是否属于高技术产业进行分样本,将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视作对技术创新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其他则归为对技术创新依赖程度较低的企业。②从企业股权性质角度出发,还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论文将综合两种样本划分方式分别进行检验,探索企业出于不同动机的金融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可能存在的差异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a. 寻找可靠的数据,可靠的指标进行模型的构建。

b. 不同企业选择进行金融投资可能出自不同的行为动机,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异质性,相关影响程度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要进行假设。

c. 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需要验证。

d. 参考文献认为企业金融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通过三个渠道得以实现,即

资金蓄水池效应、短期财富效应与资源挤占效应, 论文要有所取舍。

(3) 写作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取与说明

(四)模型设计

四、实证分析

(一)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探讨是从实体经济“金融化”视角开始的。相关学者认为,金融化是金融对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的产物,甚至占据着主导地位(Dore,2002)。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参与主体,最终会被金融化所作用,学者们也发现经济金融化更多地开始体现在微观企业层面,发现非金融公司利润更多地来源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获利,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商品生产,进而提出了非金融公司金融化的概念,即开始探讨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Krippner,2005;Demir,2007)。国外学者开始对非金融公司金融化进行测度,例如尝试从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资金去向和资本回报等指标进行测度(Crotty,2005;Demir,2007),发现非金融公司的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企业金融投资行为所导致的企业金融化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不少学者开始分析其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从资本积累、社会收入差距、失业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究(Luo and Zhu,2014;Gonzlezand Sala,2014),深入探索金融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Stockhammerand Grafl,2010;Barane and Hake,2018)。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受到关注,但更多聚焦的是影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因素的探索。一些学者提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CEO金融背景等因素对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彭俞超等,2018a;杜勇等,2019),还发现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显著驱动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占比,而不是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缺口(张成思和郑宁,2018)。此外,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作用效应,例如其对企业的未来主业发展、股价崩盘风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杜勇等,2017;彭俞超等,2018b)。

随着学术界对金融化问题的持续关注,国内外学者也开始讨论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非金融企业将资源过多地用于金融以及房地产投资,挤占了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资源,使得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升级以及产品的研发创新,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Seo et al.,2012;Klimanand Williams,2015)。而有的学者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融资约束,为企业积累了更多留存收益,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资(Bonfiglioli,2008)。企业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的金融投资可以增加企业资产流动性,同时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助于企业应对未来资金可能出现的短缺,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杨松令等,2019)。而且,金融投资行为还可能通过业绩改善作用间接地促进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投入。

当前,关于企业金融化的相关讨论还在持续深入,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相关探索,但就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探讨而言,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基于中国特色背景下的相关研究较少,鲜有关于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的探讨。而且,相关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考量仅从企业研发投入角度入手(王红建等,2017;杨松令等,2019)。因此,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考量,基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研究企业金融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关注不同行业所造成的异质性,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① 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20日:完成选题工作。

② 2022年12月2日-2022年12月11日: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收集相关数据,完成开题工作。

③ 2022年3月19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杜勇,谢瑾,陈建英.CEO金融背景与实体企业金融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9,(5):136-154.

[2] 杜勇,张欢,陈建英.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113-131.

[3] 彭俞超,韩珣,李建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金融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8a,(1):137-155.

[4] 彭俞超,倪骁然,沈吉.企业“脱实向虚”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8b,(10):50-66.

[5] 王红建,曹瑜强,杨庆,杨筝.实体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1):155-166.

[6] 杨松令,牛登云,刘亭立,王志华.实体企业金融化、分析师关注与内部创新驱动力[J].管理科学,2019,(2):3-18.

[7] 张成思,郑宁.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18,(12):3-24.

[8] Dore,R. StockMarket Capitalism Vs. Welfare Capitalism-Stock Market Capitalism and ItsDiffusion [J]. New Political Economy,2002,7(1):115-115.

[9] Demir,F. TheRise of Rentier Capitalism and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Real Sectors inDeveloping Countries[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7,39(3):351-359.

[10] Krippner,G.R. The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J]. Socio-economic Review,2005,3(2):173- 208.

[11] Crotty,J. The NeoliberalParadox: The Impact of Destructive Product MarketCompetition and ‘Modern’ Financial Markets on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Performance in the Neoliberal Era [J].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5,(35):271-279.

[12] Luo,Y.,and F. Zhu.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Income Inequalityin China [J].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2014,2(2):46-66.

[13] Barane,A.I.,and E.R. Hake. The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of Capital in the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Appropriation and Financialization[J].Journalof Economic Issues,2018,52(2):430-437.

[14] Gonzlez, I., and H. Sala. Investment Crowding-Out and Labor MarketEffects of Financialization in the U.S.[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4,61(5):589-613.

[15] Stockhammer, E., and L. Grafl. Financial Uncertainty and Business Investment[J].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22(4):551-568.

[16] Bonfiglioli,A.Financial Integration,Productivity and CapitalAccumulat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2):337-355.

[17] Kliman, A.,and S. D. Williams. Why ‘Financialisation’ Hasn’t Depressed U.S.Productive Investment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39(1):67-92.

[18] Seo, H. J., H. S. Kim, and Y. C. Kim. Financializationand the Slowdown in Korean Firms’ Ramp;D Investment[J].Asian Economic Papers,2012,11(3):35-4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