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财富的增长理应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但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几乎可以说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居民并非高储蓄者,其平均储蓄率不足5%。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储蓄率持续走高是受到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关键政策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高储蓄现象随着高收入增长率出现了。与此同时,由于人口政策的转变,人口红利使得进行储蓄的人群比重显著增加,计划生育又颠覆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老一辈不得不增加储蓄以维持自己的老年生活。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慢慢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我国劳动力结构实际上处于失衡状态,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失业风险增大。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保者能够一定程度上应对未来的失业风险,研究失业保险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能够为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政策建议,对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降低我国的储蓄率、拉动我国的消费也有相当程度的意义。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方法、目标及技术路径,给出本研究的难点、创新及不足。
2、利用CFPS、CHIPs等数据,配合Excel、EVIEW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描述、对比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中国高储蓄行为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生命周期理论下的养老金问题,Orazio P. Attanasio和 Agar Brugiavini(2003)认为,储蓄率的提高是养老金财富减少的结果。FRANCO MODIGLIANI 和 SHI LARRY CAO(2004)用生命周期假说的模型验证了人口政策对储蓄率产生的双重影响。 Marcos D. Chamon和Eswar S. Prasad(2010)提到,在1995年到2005年间,中国所有人口群体的储蓄率都在上升,近年来年轻和老年家庭的储蓄率相对较高。他们在控制了时间和队列效应之后发现了一个区别于大多数国家的传统驼峰型年龄储蓄模式的、呈现出U型的年龄储蓄曲线,表明在中国以以年轻人为户主的家庭和以老年人为户主的家庭储蓄率最高。在结合了中国的经济政策转变时间后可以认为,金融摩擦强化了人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消费与收入分配是高储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Martin Browning(2000)在引入了考虑储蓄偏好差异的家庭储蓄和投资组合选择的理论模型后,认为储蓄的水平等取决于家庭内部收入的分配。Chadwick C. Curtis, Steven Lugauer 和NelsonC. Mark(2015)认为个人在20岁开始自己决定消费和储蓄,在退休后他们依靠养老金和家庭赡养维持晚年生活。而青壮年要为自己的退休进行储蓄,并将一部分劳动收入转移给当期的退休人员。而寿命较长的人在退休后会产生更多的消费,因此在工作时间必须储蓄更多。这就促使主要劳动年龄的人们提高了自己的储蓄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29前 完成开题报告
2022.11.30~2022.12.31 查阅文献并做出综述,收集数据,为实证分析做好准备
2022.01.01~2022.03.01 开始论文主体部分到写作,完成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AttanasioO P , Brugiavini A . Social Security and Households''Saving[J]. 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118(3):1075-1119.
[2]BrowningM . The Saving Behaviour of a Two Person Household[J]. Discussion Papers, 1996,102(2):235-251.
[3]PrasadC E S . Why Are Saving Rat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Rising?[J]. American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2010, 2(1):93-13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