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发展迅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政府精准抓住人口红利优势,使我国在改革中取得重大成就,随之而来的也有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年轻人生活与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加等迫使越来越多的老人承担起抚养儿童的责任,隔代抚养的家庭越来越多,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社会变迁出现的中国式“隔代抚养”不仅仅是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若干制度安排缺失也是产生“隔代抚养”的原因,由此带来许多的问题,这对儿童、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人口数量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提高人口质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是社会家庭的未来,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儿童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儿童学业成绩、未来职业发展、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发展潜力有着重要影响。关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现状与事实是为更好地积累人力资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必然回应。因此,如何提高隔代抚养质量、如何帮助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健康成长、如何构建由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现代儿童抚育体系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理论方面, 一是依据相关理论对隔代抚养是否影响儿童认知能力进行考察和分析,找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因素。二是对“隔代抚养”这个主题的研究范围进行细致化,着重分析对于认知能力的影响,使这一大类的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三是根据所得结论为提升隔代抚养的质量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在实践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隔代抚养家庭的增多,除了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现代化进程中制度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通过隔代抚养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一些重要表征。儿童是社会家庭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儿童的培养、提高隔代抚养质量,是一个社会在人力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家庭是儿童走向社会的起点,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总结和梳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全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对隔代抚养是否影响儿童认知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使用可靠的抽样调查数据严格检验家庭结构与孩子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结论进行解释和讨论,探索隔代抚养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可以提供更好地理解家庭与儿童发展的微观机制的证据,引起社会对儿童隔代抚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改善目前隔代抚养的现状,厘清影响我国儿童发展的因素,为政府制定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公共政策提供一些参考经验和依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阐述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时代背景,隔代抚养的现状。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隔代抚养与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现状有很好的把握。把隔代抚养和亲子抚养下的儿童认知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隔代抚养是否对儿童认知能力有影响的结论。若有影响,从认知能力的视角评估“隔代抚养”对儿童的影响;若没有影响,那么隔代抚养会对儿童的其他能力有影响吗。分析研究结果,提出解决隔代抚养消极影响,为儿童创造良好成长环境的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隔代抚养是否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影响的机制是怎样的?各方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隔代抚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关于隔代抚养的界定,外国学者一般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广义的隔代抚养,泛指祖父母或任何一方与孙子女有共处的时间,并承担抚养的责任。狭义的隔代抚养,指孙子女的父母完全放弃抚养孩子的责任,家庭中仅祖父母与孙子女同住,而孩子的父母几乎不出现,祖辈承担父母全部抚养责任。国外的研究中隔代抚养多指狭义的定义,而我国主要是指广义的隔代抚养。
1、隔代抚养的成因:
国内学者李赐平认为,隔代抚养的出现受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祖辈们把对孙辈的抚养,看作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追求含饴弄孙。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由普遍的“一切为了孩子”到自我意识、个性精神的强化。快节奏生活、城镇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大军让深受职场压力的父母迫切需求祖辈的帮助[1]。郑日金和郑晓燕认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主观上父母的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念的不断增强,客观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父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并且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城乡家庭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也促成了隔代抚养[2]。祖辈的需要、独生子女政策等等也促成了隔代抚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写作安排:1.2022年10月确认选题并提交
2.2022年11月撰写、提交、修改开题报告
3.2022年12月1日提交文献综述
5. 参考文献
[1]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37-139.
[2]郑日金,郑晓燕.家庭隔代教育的正负效应与良性联动机制的建构[J].新余高专学报,2006(04):66-68.
[3]Pinson-millburn, Nancy M, Fabian E11enS, Schlossberg Nancy K, et a1.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J]. Journal of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6, 74(6): 548-55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