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较为成熟,大陆范围内成立了七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2013年初,列入全国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试水国内地区性自愿减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试点初步方案中首批参与试点交易的企业约200家,涉及16个行业,包括钢铁、石化、有色、电力等10个工业行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宾馆等6个非工业行业。2016年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就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前重点准备工作做出了部署。 碳排放权交易,理论渊源自科斯定理,即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资源可以在市场得到最优配置。这一产权交易理论随后被用以环境经济学分析,与庇古税分析比较,结论是如果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庇古税下的排放均衡数量一致的话,庇古税率与排放权的市场均衡价格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庇古税和科斯定理可以在污染控制方面实现同等的效率。因此,构建交易市场市场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能够保证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得到最优配置。构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需要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构建。从目前的顶层设计看,碳交易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能力建设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承诺开展相关能力建设,构建国家、地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本文分析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及碳金融模式,希望将此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效率手段,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探讨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面临的实际困境。 (2)本文对国内外碳金融发展模型进行回归比较,提出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等政策建议。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2.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可行模式 (三)写作提纲 一、引言(背景分析以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面临的实际困境 四、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功能 五、我国碳金融发展模式及主要障碍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 国外碳市场起步较早,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因而国外对碳市场的研究比较丰富。比如,Mohsin等(2007)认为,由于碳是一种“恶品”,从数量供给上需要不断压缩以至最终得到定额管控或消除。然而这一“恶品”在当前又与“善品”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关联。因而在认知上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控碳减碳是约束经济发展的。实际上,高碳约束的是工业文明下的生产和消费:低碳是生态文明下的增长点和品质消费所在。这就需要在认知上将“碳交易”从约束变为一种机遇。Buku(2007)认为,与污染控制相衔接,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垃圾焚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有机废弃物气化、生态修复(《巴黎协定》第5条规定,对于“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而避免的碳排放,实现基于结果的支付。实际上这种安排也是一种生态补偿),表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纳入森林碳汇,碳市场与生态补偿相关联。消费者的低碳或零碳选择是碳市场的内在动力。Cavanagh等(2020)认为,从欧盟的碳排放贸易体系看,碳排放交易所在各自辖区内安排交易。从行业上看,只是包括能源消耗大户,众多具有竞争性的“小户”没有涵盖。从能源类别上,只是涉及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果是一次电力只是隐含在电网的排放系数中,并不直接参与交易。 随着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建立,国内学者对碳市场的研究逐渐增多。崔金鑫和邹辉文(2020)认为,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由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交易系统组成: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宋敏等(2020)认为,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其影响不易直接在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上体现。碳交易发挥了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作用,使碳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治理污染成本。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的有效手段。齐萱等(2020)认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能源链差异很大,对减排目标约束的适应能力也不同。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一国经济发展对碳素能源的过度依赖,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快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惯性,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 (2)我国碳金融模式相关研究 袁溥(2020)认为,气候变化增加了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气象灾害增加。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和适应能力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都要通过金融市场这个载体来转移和分散气候风险。1997年以来,天气衍生品和巨灾债券市场成为金融市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新增长极。能源产业利用天气期权等天气衍生品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农业则通过天气指数及相关的保险产品,把天气风险转嫁给有风险吸纳能力的交易者。巨灾债券发挥了资本市场对灾害损失的经济补偿和转移分担功能,使风险从保险业向资本市场转移。王谦(2020)认为,碳交易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促进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上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便利。据作者估计,从2007年到2012年,清洁发展机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倍到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 (3)研究评述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不难发现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国内外的各界人士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已经进入碳减排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其他银行也开始涉足碳金融市场,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碳金融市场机制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研究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金融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31日前,进行基础材料的收集,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2022年03月20日前,确定论文的详细写作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外文翻译。 2022年04月30日前,完成中期检查。 2022年05月25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准备论文答辩。 |
5. 参考文献
[1] Mohsin ,Taghizadeh-Hesary F ,Panthamit N , et al. Developing Low CarbonFinance Index: 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J]. FinanceResearch Letters, 2007:101520. [2] Buku. Carbon finance : the financial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C]// Transactions of the Cryogenic EngineeringConference—cec: 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 2007. [3] Cavanagh C J , P#229;l Olav Vedeld,Petursson J G , et al. Agency, inequality,and additionality: contested assemblage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finance inwestern Kenya[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20. [4] 崔金鑫, 邹辉文. 基于CEEMDAN-MR-PE-NLE多频优化组合模型的碳金融市场价格预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 v.50(03):108-123. [5] 宋敏, 辛强, 贺易楠. 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的VaR度量与防控——基于中国五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分析[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0,v.33;No.175(03):121-129. [6] 齐萱,孔筱熙,公一言,等. 基于碳金融视角的蚂蚁森林潜在竞争力评价研究[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20, 000(003):P.8-11. [7] 袁溥. 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与风险管控[J]. 国际融资, 2020(10). [8] 王谦, 管河山. 低碳经济背景下湖南省碳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v.40;No.295(03):78-83. [9] 周志兰. 四川省碳金融与低碳农业耦合发展研究[D].2020. [10] 王春舒, 潘晓光, 白薇. 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碳金融助推陕西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选择[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0, No.368(03):124-125. [11] 刘若琳,马左崇骥. 环境规制下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20, 000(011):144-145. [12] 于海涛,王立霞,姜皓予. 吉林地区碳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消费导刊, 2020, 000(005):161. [13] 马雯雯,赵晟骜. 金融服务林业碳汇发展及问题研究[J]. 西南金融, 2020, 000(006):46-55.
[14]姚江涛,张军涛,袁田.央企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落实探索[J].质量与认证,2021(05):41-43. [15]邓茗文.碳金融:激活碳市场金融属性优化碳资产配置[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04):21-23. [16]余晨,冯相昭. 推进碳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N]. 中国环境报,2021-03-23(003). [17]杨晴,张毓.中国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趋势[J].金融博览,2021(03):11-13.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