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些依托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这种金融对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我国的金融普惠性,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让民间金融更加规范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有必要防范这种普惠性的金融模式蕴含的潜在危机,对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前瞻性的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或政策干预等方式保障其稳健发展,防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的具体建议将会给政府当局和金融监管等部门提供参考。本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就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就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现状展开调查分析,第三是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研究,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从我国互联网现状来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趋势有:
1、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和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理念都领先全球的美国,互联网金融最先获得发展,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在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Thomas Schoberth (2006)等论述了社交网络对于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建议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在线服务时考虑社交网络的影响;Sally Mckechnie(2006)等分析了互联网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分销渠道的优势;Xin Ding(2007)等研究了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分析方面,Rui Zhu(2012)等分析了人们借助社交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风险;LeeJ.-E.R(2012)等研究了网络购物过程中运用金融支付的风险;Gujun Yan(2013)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提出了对应的监管办法。在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方面,MingchiLee(2009)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点;Dexiang Wu(2010)比较了英、美两国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KuoLaneChen(2012)等研究了银行规模的大小与网上银行的策略的相关关系;Jyh-Shen Chiou(2012)等阐述了网上金融服务和银行实体网点的辩证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文献研究法
根据阅读相关的文献,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二、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5. 参考文献
[1]王静,邢成 .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行为变迁及银行变革[J].征信, 2014(9).
[2]程华 .互联网金融的双边市场竞争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 财政金融, 2014(7).
[3]向思遇 . 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