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跌宕起伏。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飞速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调。这使得我国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中凸显的一系列问题,切实把握好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之间的权衡取舍。另一方面,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地金融危机频发,而我国也逐步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以资本市场建立为契机,以汇率制度改革为转折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的全面对外开放过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冲击和金融波动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将越发强烈。因此,政府有必要对上述两个经济现象进行审慎监管。现阶段,世界各国普遍将审慎监管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微观审慎监管,其主要作用在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这意味着只要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就是稳健的。另一方面则是宏观审慎监管,它是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视角出发,兼顾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风险跨机构传染的风险监测机制。所以,我国应该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预防经济波动、金融风险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层面对我国金融体系进行研究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运行状况更为吻合,这不但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进行金融风险监测,同时也可以避免微观审慎监管因无法规制“影子银行”机构而造成的监控失灵。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出发监测金融体系稳定性,进而探究其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间的关系,对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金融体系稳定性监测、宏观审慎政策调控、以及经济增速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一,通过拟合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刻画样本期间内金融稳定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对我国样本期间内金融稳定性的变化进行甄别,从而识别出相应的风险与安全区域。
第二,发掘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指标,识别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预警能力,从而为完善宏观审慎指标检测体系提供合理化建议。目前,如何选择和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国际上还没有一致的标准,说哪一个工具最有效还为时过早。影响宏观审慎工具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经济与金融系统的发展、利率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基于以上三个角度,选取应对不同类型系统性风险的审慎工具,给出其基本的统计性描述,进而监测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第三,利用EViews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一般性的规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妍 (2009)主要探讨了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与金融稳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初步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确定中央银行在本框架下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
随后,王兆旭 (2009)和刘胜会(2011)对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采取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均衡。
而 Hughes等 (2011)试图评估中央银行或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应对导致金融不稳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如资产泡沫、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及过度的公共及家庭债务,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种经济现象中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部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给出金融稳定的基本定义和相关文献综述,最后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第二部分给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对衡量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些基本指标进行初步描述,其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指标,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建立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回归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基于结果探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并给出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金融体系稳定性监测、宏观审慎政策调控、以及经济增速预测的政策性建议。
5. 参考文献
[1]戴凌翔. 金融稳定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19.
[2]刘超,周亮.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一个文献综述[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0,36(01):110-117.
[3]严佳佳,康志鑫.金融稳定目标下宏观审慎政策规则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20(07):13-2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