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流动劳动力群体的社群融入研究: 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控调查开题报告

 2022-08-14 09:46: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这与中国拥有14亿人口有着紧密的联系。直到如今,中国仍存在着许多过剩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多集中于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效应不可忽视,而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如何的呢?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于社会效应的影响从劳动力开始流动开始就对各方面产生了无数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根据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本论文拟研究近20年来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将劳动力人口按地域划分,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城乡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效应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的社会效应。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根据国家对人口流动政策的取向不同,城乡劳动力流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93年,这一阶段为允许流动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是农民工流动的政策基础,粮食丰收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是农民工流动的经济基础,改善和谋求幸福生活是农民工流动的主体性因素。第二阶段为1994年—1999年,这一阶段为限制性流动阶段。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同时,对外开放和沿海地区的发展,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变化,主要是:一是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二是流动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反对无序化的失控的流动;三是流动的方向上,提倡本地化的就近流动,即“离土不离乡”。第三阶段为2000年以来至今,是劳动力流动的开放阶段。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对外加工业发展,加上当地的劳动力资源缺乏,给外地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同时,国家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对农民工的流动政策作了新的调整,由限制取向转变为开放取向

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使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分配成为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是,无论是由于体制限制、社会规范、区域文化和语言差异、信息和搜索成本,还是歧视和心理成本造成的,发展中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的劳动力流动壁垒。这些障碍可能导致区域和部门的资源分配不当,地理贫困陷阱和增长延迟。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趋势和社会学、心理学之间的多部门模型,以研究城乡劳动力流动发展及其对社会形成发展与反馈的因果反应和连锁变化,用断点定量分析城乡流动力对社会的行为机制反应影响,用所得数据结果准确阐述因素的影响效果。

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乡劳动力的社会效应研究只集中于经济效应的影响,对于社会效应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外学者认为劳动力流动速度增加1%,其人均收入会增加0.012%。国内学者研究较多,樊纲(1995)根据省际间的数据分析,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能够使得该国家内的区域间的差距缩小,同时区域间的劳动力的流动,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但他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的流动对其流入地与流出地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影响。伍山林(2016)认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转移,主要体现在从第一产业不断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的很大的提升,促进了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0日——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2月11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3月19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全国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发展政策的分析与展望[J].求索,2019(01):11-17.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中华书局2000年版, 第77-78页。

[3]费孝通:《江村经济》,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第20-23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