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2-08-14 09:46: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力资源,同时也是阻挡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和确立;三是大力推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的缩小

然而在制度保障之下,由于城乡,地区之间家庭收入结构的不同;父母教育观念的不同等等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的因素,城乡家庭的教育支出仍旧有着一定差距。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影响着子女的教育结果,进一步拉开了收入差距。本文分析城乡家庭教育支出的现状,并选取选取工资性收入作为参数,运用相关微观数据研究城乡家庭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支出对于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对解释和促进教育均衡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城乡间教育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支出对子女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2.拟解决的问题:以往文献的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已有研究的分析多基于地方性样本,难以代表全国的总体情况,因此造成一些研究结论彼此并不一致的情况。其次,以往不同研究多侧重于城乡家庭教育投入的某个方面,因此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城乡家庭教育投人方式的差异。最后,以往对于工资差距的研究关注于行业,性别以及户籍制度等等,对于教育支出这个因素仍待进一步研究。基于以往研究的局限,本文将利用具有全国性的数据,选取更多的代表因素化为变量,建立相关模型对城乡家庭教育投人的状况对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货币性支出与非货币性支出

家庭教育支出并未有统一的定义。经典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家庭教育支出是指父母用于子女的教育消费(Becker,1962)。广义的家庭教育支出包括货币性支出(金钱投入)与非货币性支出(时间投入)两部分。在家庭教育支出的非货币性支出方面,国内目前的研究多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方超、黄斌(2020)从家庭的货币性支出方面着手,认为兴趣班、补习班等家庭教育支出对于教育的结果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而随着校外补习的盛行:中国有超过30%的学生参与校外补习,该数据在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更是达到了50%(薛海平,2015),家庭教育支出更是加剧了教育结果的不平等(李佳丽、胡咏梅,2017)。然而此处的教育结果仅仅用学生成绩来衡量,是文章的不足之处。刘保中(2014)选取了全国性的CFPS数据,从家庭的货币和非货币性支出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实证发现城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有更多的教育支出,更正向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因素对子女教育结果的取得都具有正面影响。

(二)城乡教育的对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11.20前——资料、阅读、数据收集、完成选题工作。

2.2022.11.21-12.11——分析整理资料,核对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BECKER G.S Investment in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62,70(5):9-49.

[2] 方超,黄斌.非认知能力、家庭教育期望与子代学业成绩--基于CFES追踪数据的经验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9(01):55-70.

[3] 薛海平.从学校教育到影子教育:教育竞争与社会再生产[J].北京大学评论教育,2015(3):47-6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