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主体的发包动机、社会公民的参包动机以及对智能社区构建的需求愈发强烈,众包模式已成为未来社会共治的主要趋势。
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志愿者的做法。实际上就是通过网络做产品的开发需求调研,以用户的真实使用感受为出发点。众包的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
众包活动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开始兴起的,国内学者在2005年提出的“威克商业模式”最早对众包现象进行阐述,美国记者Howe在2006年提出“众包”商业发展模式,他们对于“众包”的定义是相似的,指的是公司曾经由员工完成的部分任务现在转嫁给了大众,开始依靠大众的力量去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网络众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网络众包参与者持续参与众包的影响因素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众包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网络化社会生产,自2006年兴起后,大量出现在媒体和互联网上。众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兴起[4]。
从来源期刊的论文看,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众包创新、众包模式、众包模式应用、众包参与者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其表现为:一是众包创新研究。如孟庆良等(2017)从双边视角出发,构建了众包创新模式的关键用户知识源识别体系,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键用知识源识别方法。二是众包模式研究。如王谦等(2014)系统性地探讨了网络众包模式的基本内涵、构建方法及现实效用。三是众包模式应用研究。如杨雪(2016)从参与门槛预期收益和信任程度等方面总结了众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四是众包参与者行为研究。如张雪峰等(2019)构建了综合考虑参与者胜任度和接受度的任务推送模型,提出了参与者胜任度测量方法[7]。
国外众包研究早于国内研究,其研究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深、与实践结合更为密切。具体来看,国外众包研究主要表现为:一是众包内涵探讨。美国《连线》杂志记者Jeff Howe(2006)首先提出众包概念,并认为众包是一个公司或机构将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凹。二是众包与创新关系研究。如开放式创新之父H W Chesbrough(2003)将“众包'视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企业产品研发的创新性。三是众包主体研究。如Guido Jouret(2009)认为众包主体越广泛,越有利于创新。四是众包驱动因素研究。如Brabham等(2012)提出大众参与者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影响参与者的行为。五是众包绩效研究。如Blohm等(2011)认为参与者进行合作可以提高创意质量,并能显著提高众包竞赛的绩效水平[7]。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研究进度安排:
(1)2022年10月,理解论文题目的内涵,拟定查阅文献的计划;
(2)2022年11月,查阅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刘新同,许娟娟.网络众包价值协同、吸收能力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5):92-97.
[2]张安淇,李元旭.众包价值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预测,201905:24-25.
[3]王永贵,刘菲.网络中心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创新关联、政治关联和技术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5:123-12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