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自此之后,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一致呈递增的趋势,同时也不断的增加就业的压力。国务院也曾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年份出台过各种文件,表现出当时就业压力的状况,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来促进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700万,虽然每年国家政府都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率,但就业前景依旧不是很乐观。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我国最近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大已将社会公平提上日程,努力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就业户籍歧视一直存在于职场之中,由于户籍的限制使得许多优秀的毕业生的选择受到制约。2013年4月,安徽省宣城市女大学生江亚萍在报考南京市人社局时,只因不是南京户籍而被拒之门外。经过15个月的诉讼,江亚萍拿到了1 .1万元的赔偿款。这是国内第一起户籍就业歧视案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可是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说,通过法律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寻求一种公平,一种在职场中不会因为户籍所在地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公平。我国现在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推动我国的转型与发展,努力实现我国既定的目标。户籍歧视会限制人才在我国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整。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以河南省的毕业大学生为切入点,研究户籍歧视对他们就业现状的影响,进而分析户籍歧视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从1999年扩招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约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 ,2009年:考生人数 1020 万, 录取629 万;2010年:报考人数 947万,录取人数 657万;2011年:考生人数933万,录取人数675万;2012年:考生人数915万,录取人数685万;2013年:考生人数915万,录取人数685万;2014年:考生人数939万,录取人数698万;2015年全国高考人数有942万。但是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却相对较少,数据统计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不到300万,这与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据相差甚远,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河南省是典型的中部地区的代表,拥有较多的人口,经济发展滞后。同时河南省也是一个生源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在校生能够达到八九十万。高考的分省招标制度使得各高校在河南省的招生数量很有限,使得河南省的高考压力十分大。就是在这种高压下,使得人们对河南省的考生形成一种看法,认为该省的学生只注重学习不懂变通,思维僵化,也就产生对河南毕业生的一种偏见,使得河南户籍的毕业生往往不怎么受到招聘单位的喜欢。
高考扩招导致#8220;人多肉少#8221;的情况的加重,雇主的偏好在此时更会影响企业对就职人选的选择。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雇主在有限的招聘时间里不太可能完全掌握员工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是多少,只能利用员工的个人一些与生产率有关的特征加以判断。利用求职者的性别、种族、教育背景或年龄因素来判断其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能力决定是否雇用。由于河南省在人们地影像中并不怎样出色,这种观念上的想法也会使得河南户籍的毕业生遭遇就业壁垒。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贝克尔(1957)是最早系统提出了#8220;歧视#8221;的定义,他认为歧视是建立在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某些人宁愿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意与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并且不愉快的感觉来自于个人偏好。#8221;贝克尔将歧视分为工资歧视、职业歧视、雇佣歧视等。
户籍是中国所特有的制度,因而在其它歧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地域歧视即户籍歧视。黄海涛(2007)指出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地域歧视主要表现为对毕业生户籍的限制,源于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户籍制度和大学生就业中的地区准入制度是大学生就业中地域歧视的主要成因。李积萍学者(2008)针对国内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现状进行分类与整理,总结了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歧视问题,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并从市场供求、政策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分析。
市场与歧视的连接紧密被人们认知,靳娟(2008)提出在劳动力市场上,歧视行为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就业歧视是由市场需求方造成的。第二,就业歧视是由市场供给方的非经济个人特征引起的。第三,歧视是一种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通过雇佣政策和要求,区别对待的是具有相同岗位胜任力只是非经济个人特征不同的劳动力供给者,并出现以此为依据拒绝其任职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就业歧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26--2022.10.31,教务处、学院、辅导员、本导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动员
2、2022.11.1--2022.11.23,确定最终的选题
3、2022.11.24--2022.11.30,指导教师确认选题为户籍歧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以河南户籍为例
5. 参考文献
[1]靳娟,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行为研究_以经济学为分析视角,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孙杰,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社会歧视探析,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1期
[3]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的成因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1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