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的出行总量不断增长,出行距离也不断延长,机动化出行比例迅速上升,不仅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且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都面临着相同又极为严峻问题--交通拥堵,而交通拥堵带来的数以万计的经济损失等一系列后果。
交通引发的问题不断突出,2011年交通运输部在《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选择30个城市开展公交都市创建工作。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要求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明确提出大城市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60%左右。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由于影响居民公共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众多以及各因素本身的复杂性,城市公共交通方式选择分析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数来源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交通规划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的交通实践,有些水土不服,而我国与之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与发达国家差别较大,居民出行中非弹性出行比重大,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余地较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交通结构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与国外交通结构较为稳定的状况也有很大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与之相适应。
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交通工具也不断进行着更替和变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曹辉在关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的思考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国内交通现状与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公交分担率比较,得出建设公交都市的重要性,并对公交分担率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应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合理规划、加强调控等方面下功夫,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智慧公交,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开创公交新型发展模式。
吉林大学的富晓艳等在基于非集计选择模型的长春市居民出行数据分析一文中,在研究过程中,利用非集计模型建立居民个人的出行次数选择模型,并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标定,进而分析居民个人的出行次数,从而求得居民个人出行次数的期望值,初步尝试非集计模型和四步骤模型的综合应用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的姚丽亚等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通过调查获得样本670份,得出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出行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出行目的对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结果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类,可以确定带入模型的变量,为建立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奠定了基础。
4. 研究方案
通过对国内外公交分担率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公交分担率的分析与建模方法。
首先分析各种公共交通的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影响公交分担率的关键性因素,以此分析公交分担率的影响因子。
然后根据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与建模,并进行模型的校正。
5. 工作计划
第一周,按指导老师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
第二周,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大概思路,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计划,按时提交开题报告。
第3周进行公交分担率背景目的研究,第4周进行所需数据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和相关理论与方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