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791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1)评估武汉市健康城市建设水平
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武汉市虽未入选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但其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健康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福祉、历史文化的保护、经济产业的发展等,因此有必要以健康城市建设的标准对武汉市的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估,以发现当前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并确定今后发展的方向。
(2)完善健康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出台了针对健康城市的政策,健康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也日渐完善。但这些规划标准都较为宏观,而我国城市的自身定位、规模大小、所处阶段、自然条件杂、历史文化都各不相同,因此当前的规划标准需要各地方进行细化落实。当下需要逐步探索出适合各类型城市执行的、可推广的规划体系,对规划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明确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层次分别应该注重哪些内容的编制。
(3)探索城市绿廊绿道等的规划建设方法
随着健康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中绿道、廊道、步道、自行车道等的作用更加凸显。健康城市以人为本的要求将城市居民的健康提高到了首要位置,而绿道、廊道等体系正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武汉市依托自生的环境优势,在绿道建设方面有可谓小有成就,通过对武汉市在该方面的建设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在城市绿廊绿道等的规划建设方面有新的发现。
(4)为创建健康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健康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希望结合武汉市实例,通过对健康城市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
1.2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当前建设健康城市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我国在这方面也十分重视,出台了不少政策,在理论上也较为丰富。但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理论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上,且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政策规划的描述上。必须承认的是,健康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各个方面之间又各有关联,而学术上从某一特定方面,如绿道廊道要素,研究其与其他方面联系的例子则较少。
(2)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建设向宜居性方向发展,即在规划上满足建设健康城市的要求亟待解决。由于我国城市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多角度的研究和实践来探究推广建设健康城市的方法。
武汉市的发展条件既具有优势,也存在不少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都存在。因此针对武汉市健康城市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武汉市的发展提供帮助,还可以解决其他城市存在的问题。对特定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为健康城市建设的其他要素发展提供经验。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健康城市托生于城市规划,虽然涉及的方面比传统的城市规划更广泛,但是在布局方面还是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的。国外在城市规划方面出现过很多理论。
表1 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和机构 | 规划理论 | 内容和原理 | 意义 |
E.霍华德 | “田园城市” | 同心圆结构;由内到外布置公共建筑、住宅区、工业用地,以铁路和绿地限制城市规模;城市个体与群体组合。 | 发展极限的概念,控制城市扩张;有机平衡的原则,强调城市功能和生态的平衡;动态管理的观点,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引导卫星城理论的发展。 |
苏里亚·伊·马塔 N.A.米柳金 | “带型城市” “连续功能分区” | 城市与自然相结合、充分利用先进工业技术;以宽阔道路为脊椎,布设水电运输线路;平行的居住区、绿化带、工业带。
| 解决城市中心区远离自然环境、城市拥挤、卫生恶化的问题;保证城市连续发展可能性。 |
赖特 | “广亩城” | 每家一块地,自行规划建设;借助汽车实现城市与乡村结合,疏散城市人口;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城市模式。 | 强调居住单元相对独立和个体选择;融入乡土环境;成为美国城市郊区化样本。 |
托尼·戛涅 勒·柯布西 | “工业城” “架空城市” | 以工业为基础;城市功能分区和适度分离;在人口集中地基础上改造大城市。
| 看到城市扩张的必然性;既保持人口高密度,又形成干净卫生的环境。 |
伊利尔·沙里宁 | “有机疏散” | 将城市分解为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将城市发展规划目标分解为小部分; | 城镇建设基本原则;“动态设计”。 |
CIAM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 | 雅典宪章 | 终极蓝图;功能分区;关注人民利益;使用交通联结。 | 指导欧洲城市建设;把城市与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结合。 |
P.艾伯格隆比 et al | “卫星城” | 控制中心区,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就业机会与总人口平衡。 | 缓解大城市压力,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规划布局、建筑与风景园林设计高。 |
国外在研究健康城市的建设时涉及的领域较广,关注点不局限于空间本身,更多的是结合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十分善于将多因素综合起来研究或从某些因素着手对健康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研究,而这是因为健康城市本身就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国外研究多基于大量的调查数据,通过多个组织和多个行动计划,多线程地调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方向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在国外的政策制定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国外的研究报告大多较为宏观,获得的结论也以总结、指导和建议为主。在评价方法上,提到过的主要有WHO公布的十点标准,健康城市联盟(AFHC)提出的SPIRIT法,荷兰鹿特丹市利用蛛网图出的健康温度计法和Raul Guimaraes提出的星形评估法。
表2 国外健康城市研究与成果
研究者 | 项目 | 内容和结论 |
Hugh Barton Marcus Grant | 回顾欧洲健康城市计划 | 定居健康地图;健康城市应促进人际交往;HUP12项目标;健康规划一体化的三个评级;城市中HUP的问题;人类环境规划应与健康紧密联系;形成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
Geoff Green | 回顾城市健康发展规划 | 健康发展,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反对传统上关注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绩效的单一指标;对健康问题的社会决定因素的行动必须涉及整个民间社会和当地社区,企业,全球和国际机构;欧盟项目DECiPHEr;要有明确的科学的更新规划周期;要建立评估体系和区域比较系统。
|
The Lancet Commissions | 健康城市与中国未来发展 | 2030年,多达八分之一的中国人将住在城市中,中国城市人口估计将超过10亿,遍布221个城市,相比之下,欧洲有35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农村移民在医疗、卫生方面享受的待遇较差,不公平;城市扩张,不透水面增加,易发洪水;政策和经济权力下放使城市能控制其预算的70%。 |
R.Shah et al | 开曼群岛的健康城 | 通过“集中工厂”战略,发展医疗旅游,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专业化程度。 |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 健康城市建设 | 《建设健康城市的20步》。 |
国内对健康城市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晚,在获取数据与公开数据方面尚有不足。比起国外多组织多项目间的紧密合作,国内各部门间的合作较为薄弱。但我国在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上进展迅速,制定了相当多的计划、目标和规范。2007年底,爱卫办就在全国启动了健康城市试点。自2007年起,我国每年都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与健康城市建设相关的文件还有: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2016年《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2016年《健康城市上海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全国爱卫办关于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等。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十分积极,不过与国外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国内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政策层面,而吴良镛先生则提出了不少新概念。
表3 国内健康城市研究与成果
作者 | 文献 | 内容和结论 |
宫鹏 | 发展中国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 | 中国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社区功能单一、鼓励私人汽车、环境污染等给城市居民带来不便;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
李立明 | 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和认识 | 健康城市的核心特征: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建成环境的硬件环境和人文素养的软环境);强调社区行动(集体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社会公平、公正);促进对健康的社会责任(政府主导、法律法规保证);加大投资力度;巩固和拓展健康伙伴关系;提高社区能力(社会动员、资源分配和管理);建立健康促进的有力保障。
|
李金涛 王建勋 | 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运行机制评价 | 政府主导、技术支持、跨部门合作、资源保障、项目化运作、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健康细胞工程、信息交流;以 SPIRIT框架为基础,调整为政府主导(含政治承诺、政策)、技术支持(含培训)、跨部门合作、资源保障、项目化运作(含创新和应用研究)、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健康细胞工程(含场所手段及社区参与)、信息交流;“工作项目化”、“项目标准化”。
|
黄国武 |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研究 | 健康更多受到行为生活方式、物质与社会环境、生物学等因素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德、智、体、美、劳”和可持续发展结合。 |
玄泽亮 魏澄敏 王克利,等 | 上海市徐汇区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 | 在对健康城市进行规划时,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
郑英杰 | 健康城市——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和评估机制 | 六种健康城市建设模式:知识驱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交互作用模式、政治模式、战略模式、启迪模式。 |
吕书红 卢勇 |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实施对策分析 |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善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健康传播,以典型促进全面发展;“评价-计划-行动-评价”。
|
海宁 成刚 徐进,等 |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各城市资料可获得性和健康城市建设行动领域重点的不同,选择的指标也存在差异。 |
吴良镛 | 规划建设健康城市是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关键;“北京2049”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人居环境科学的简要回顾与前瞻;Essays on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 城市人口聚集客观上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人民健康带来巨大的挑战;不同类型城市和居住区环境和健康服务的分化、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在健康服务获取上的障碍;提高城市环境的宜居性;实现社区养老、残疾人康复等对人的基本关怀;“建筑-城市-风景园林”三位一体。 |
而针对绿道廊道的规划和建设,国内外学者也通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总结了不少经验。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国内外关于城市规划和健康城市建设的理论、方法及国内外绿道、廊道等的建设经验,找到适用于武汉市这类城市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武汉市的健康城市建设和绿道、廊道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图片及有效数据,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的关注重点,依照评价体系进行初步的评价。
运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和评价武汉市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的情况下,探讨在创建健康城市为目标的指引下,在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上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层次分别应该注重哪些内容的编制,并以城市绿廊系统、步行道、自行车道、绿道建设等为重点探讨城市建设的具体做法。
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建立多因子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对武汉市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为创建健康城市提供有意义的建议与对策,对武汉市绿道、廊道等的建设提供建议。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4周:收集城市规划、健康城市建设和绿道廊道规划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书籍,了解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理论、方法、已经做出的尝试以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制定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5-8周: 对查找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书籍进行归纳总结,找到符合武汉市现状的影响因子,建立指标体系
第8-10周:收集武汉市的相关数据,通过ArcGIS、ENVI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周国艳,于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陈玮.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