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594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目的及意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于2018年12月开始实施,以“生活圈”的概念取代过去“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分级模式,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分级配套的出发点,突出了居民能够在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相应的生活服务需求,便于引导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同时,也便于老旧居住区改造、城市更新工作中,校核设施承载能力以及设施服务覆盖的情况,有利于逐步查漏补缺。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市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以人为本”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城市发展逐渐从大尺度的宏观叙事转向小尺度的空间调整,从传统城镇化侧重数量规模增加转向注重内涵质量的提升,从将居民视为均质:整体转向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需求,逐渐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的构建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性、政策性与社会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设想,不仅仅指物理空间上的融合,还提倡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的融合,其中,让不同的人群居住在一起,被放在重要位置。多样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以增加居民交流的机会,可以放松人的身心,可以让一座城市变得亲切。
本研究旨在以新《标准》中相关规定为依据,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以武汉市风华天城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目标-区域评估-公众参与的工作路径,对该社区进行综合评估,结合社区需求缺口评估与土地资源梳理,明确未来公共设施缺失情况,对完善全覆盖与均等化的社区服务,聚焦社区公共服务的设施内容与布局引导,提出指向性明确的规划措施。
1.2国外研究进展
生活圈的概念起源于亚洲国家和城市,其中最早的是日本在1965年的《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广域生活圈”的概念,作为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规划策略,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过度集中、地区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农村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日本政府于1965年制定了新的综合开发计划,提出“广域生活圈”的概念,主张在全面都市化的过程中,加强中心城市治理、交通体系建设及开发项目再配置,形成城市化的日常生活圈,实现国土利用的重新规划"。1969 年日本自治省推出了广域市町村圈”计划,建设省和国土厅分别提出了“地方生活圈”与“定住圈”的概念,旨在实现整治居住环境与实现定居的构想,亦是“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目标。定住圈以人的活动需求为主导,针对居民就业就学、购物、医疗、教育和娱乐等日常生活需要,规划一日生活所需遍及的区域范围为空间规划单元。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圈的方法,引导、疏散都市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均衡发展。可见,在日本,“生活圈”是城市化过程中所提出的地理与规划概念,与国家区域、大都市及地方县市等地域的开发规划与结构调整紧密相关。
受日本影响,为缓和乡村与都市生活环境的差距,谋求地方的成长性,韩国也在《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 依据中心城市的规模将生活圈区分为大都市生活圈、地方都市圈与乡村城市生活圈,分别拟定开发策略。韩国在第三次编制《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与《首尔首都圈重组规划》之时,主张考虑通勒便利程度、生活圈联系及历史关联等因素,在仁川京畿地区形成10个内外自立性的城市圈。
韩国的住区规划亦受生活圈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韩国住区的生活圈以城市街道作为划分街区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韩国借鉴日本日笠端氏的”分级理论”, 将组团规划为小生活圈,将小区规划为中生活圈,将居住区规划为大生活圈。以果川新城为例,中生活圈为1个邻里中心,人口规模为1万~ 2万,小学和邻里中心的服务半径为400 ~800m。在木洞新区的规划设计中,则由3个大生活圈、10 个中生活圈和20个小生活圈组成,小生活圈的生活半径为200~300m。
欧美国家为改善低收入者居住状况,长期以来一直在推进政府为主导的公共住房计划,成功建设了许多公共住宅单元,在一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者住房的供需矛盾,但这些公共住宅单元出现了贫穷家庭的集中,住宅高密度、设施匮乏等环境问题,对各类基础设施造成繁重需求,为克服这些问题,美国改变了过去集中建公共住房的做法,转而以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作为其根本的发展策略。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采取分散的方法,把将要开发的公共住宅单元划分成的小组团,分散在现有的中高收入阶层邻里中;二是将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结合起来开发,在同一个邻里中,公共住宅和商品住宅的比例需视当地住房市场的状况来确定。
表1国外典型生活圈规划案例
规划层面 | 研究区域 | 等级体系 | 反映特征 |
城市 | 日本熊本市 | 定居圈、定住圈和邻里圈 | 生活圈的空间构建,是以服务设施为核心,同时需要各类空间要素充分支撑和协调的空间体系。 |
城市 | 韩国首尔 | 大、中、小生活圈 | 生活圈的任务,是从居民行为规律出发,解决其不同层面和不同频率的生活需求问题。
|
区域 | 荷兰鹿特丹 | 城市与郊区的过渡区 | 居民工作的地方靠近他们的家,刺激当地经济,确保居民不必远行即获得城市公服设施,高效利用空间 |
社区 | 加拿大维多利亚 | 创新社区 | 增加住房密度外,还提供了更多的设施和业务组合,吸引大量来自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 |
1.3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很早就引进了"生活圈” 概念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与规划,但是与国外城市地理及规划学界相比,国内同行对生活圈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普遍,研究时断时续, 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市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以人为本”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上海是国内较早明确提出“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城市,相对而言,其在关注社区生活圈各类空间要素,以及注重以社区治理的方式推进生活圈规划建设两方面,更为全面地搭建了工作思路和框架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于2018年12月开始实施,以“生活圈”的概念取代过去“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分级模式,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分级配套的出发点,突出了居民能够在适宜的步行时间内满足相应的生活服务需求,便于引导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
表2国内十五分钟生活圈研究情况
研究层面 | 作者 | 研究区域 | 研究方法 | 研究目的 |
城市 | 能薇等人 | 南京市 | 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公共设施因子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 | 划分基本生活圈和城市生活圈,探讨了人居环境的圈层差异。 |
城市 | 单霞等人 | 昆山市 | 划分了昆山市主要居住片区并对其做了适宜度分析,同时提出各片区社区的设计及指标体系 | 探索昆山市和谐发展的住区环境,寻求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道路。 |
地区 | 李业锦等人 | 什刹海 | 调查问卷为主,深入访谈为辅 | 基于日常生活圈的空间分布,初步探究基于生活圈的空间分布对老年人宜居性的影响因素。
|
城市 | 孙德芳等人 | 邳州市 | 意愿调查 | 探究居民为获取教育、医疗及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所愿意付出的时间成本,以此来确定最佳时距,构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
城市 | 朱直松等人 | 仙桃市 |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依据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层次及类型的划分。 |
城镇群 | 耿虹等人 | 山西省 | 理论联系实际 | 从生活圈的角度分析两个城镇群内主要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和配置问题,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特点和互动规律分析判断山西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圈。 |
社区 |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市 | 采用GPS数据和活动日志数据 | 在综合考虑小区出入口位置、城市道路可达性等因素的前提下,划示出各小区居民实际步行15分钟可达的范围,作为特定小区生活圈的研究范围。 |
社区 | 王庆庆等人 | 北京市 | 模型构建 | 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中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提出构建以“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协同生活圈”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理论模式,并在北京的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讨。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国内外关于城市生活圈建设方面的理论、方法及国内外高层配套设施规划实践,通过对武汉市老南湖花园公共设施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图片及有效数据。对现有的配套设施布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宜居程度,调查研究该区域现有配套设施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并指出其与城市生活之间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老南湖花园各类公服设施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开敞空间等城市空间要素规划,探究其公服设施配置的宜人程度。
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结合GIS技术,综合考虑公服设施分布现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生活行为等因素,建立多因子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三级公服设施配置模型。学习上海十五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的实践,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规划思想的结合,定性分析对定量方法的验证,提出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规划方案,提出对应的建设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补充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规划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手段。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4周:收集十五分钟生活圈相关资料与文献书籍,了解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理论、方法、已经做出的尝试以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制定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5-8周:收集研究区数据,通过ArcGI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8-10周:结合研究区突出设施配套问题,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重要评价和构建三级公服设施配置体系。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评述[J].规划师,2014(10):1006-0022.
[2] 陆书至.日本全国综合开发的产生和效果[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 (1):50-54.
[3] 小出武,长野市的生活关系圈[J].地理评,1953(26):145-15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