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国民商法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守诺、践约、无欺。诚实信用原本只是作为一种道德存在于民事习惯中,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国家利益为前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诚信危机,其根源在于中国诚信制度的建设一直主要依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了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制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对中国现代诚信制度进行规制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只有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诸方面努力,通过立法使诚信得到法律保障,通过司法和执法使诚信落到实处,通过守法使法律与道德产生合力,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诚信制度。
(二)研究意义该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诚信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通行证,也成为个人的#8220;经济身份证#8221;。在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今天,探讨诚信文化建设问题,不仅是当前我国致力社会诚信危机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执政党的建设。执政者道德品质的提高就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能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诚信文化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促进法治化的进程,诚信是设立良法的起点和终极保证,只有依据诚信原则设立的法律,才能是公平、公正、可信的#8220;良法#8221;。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说,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道德心理特征。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诚信建设对于公民个体道德建设尤为重要。此外,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群体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对个人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感情需要。人际关系也是人认识和发展自我,实现道德完善的需要。人们是在交往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该篇论文拟在第一部分着重介绍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我国社会诚信制度法律规制的意义。第二部分将简单介绍一下诚信文化的内涵即发展历程,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介绍: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起源、发展、内涵、局限;西方诚信思想的起源、特点一级与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异同;现代诚信思想的当代内涵及转型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则将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角度来具体阐述当代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并最后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总结出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将结合前文所阐述的我国当代诚信制度的缺陷,详细的说明在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法制建设与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部分,也就是最后一个部分,则将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从社会各个方面对我国诚信制度进行法律规制的具体方针。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诚信危机的不断出现,学术界对诚信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己经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学者们基于对诚信重要性和诚信缺失消极影响的思考,分别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途径、方法、措施等。(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诚信的研究较早,并著有许多相关的著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从体制上、法律上和道德上对信用进行了规范和监督,如美国的《政府道德法》(1978)、《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1992),英国的《地方政府雇员行为规范》(1993)等等。这些规范的约束,有力地促进了诚信的建设,进而为全社会树立了典范,推动了全体公民诚信素质的提高。此外还有著名学者如弗兰西斯#8226;福山(2001)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从日常的经济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信任和缺乏信任两种状态导致的不同结果入手,与经济学强调经济利益和人的理性不同,作者特别关注社会伦理,强调信任和社会资本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马克斯#8226;韦伯(1986)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看来,诚实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精神,是因为它保证了信誉并且赢得了信用,在经济活动中使经营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国学者彼德#8226;科斯洛夫斯基(1997)在其《伦理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关于诚信问题的文章不断涌现。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和研究,著作主要有:邹建平的《诚信论》(2005),作者综合视域考察了当代中国的诚信危机问题,涉及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还就社会分化带来的诚信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李玉琴的《经济诚信论》(2005),论述了经济诚信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她认为必须从制度机制和道德建设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诚信道德水平。郑也夫的《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2003),这本书荟萃国内外关于信任问题的最前沿成果,为重建信任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引导。张维迎的《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收集了作者近年来有关社会信任和法律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王良的《社会诚信论》(2003),深入分析了诚信的含义、本质和作用以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条件和环境,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以及诚信监督约束机制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具体建议。主要的论文有:王利明《关于诚信的法学思考》(2002),他认为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整治经济秩序,重塑社会信用不仅需要强化诚信观念,加强道德建设,而且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要通过法律手段整治社会信用,就应尽快颁布民法典,确立保障社会信用的民事基本法,同时,还应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和民事程序立法。把法治和诚信建设联系起来研究的学者如:牛芳的《诚信建设的法治思考》(2008),陈红桔的《试论我国法治进程中诚信的价值》(2008)、袁曙宏的《让诚信生长在法治的阳光下》(2008)、刘筠筠,邓天鹏的《诚信在法治意义上的探索研究》(2003)等,都从诚信与法治关系的视角下探讨了诚信的建设问题。 关于诚信的内涵问题研究成果主要有:焦国成(2002)《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的协作与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罗肖泉(2003)《试论孔孟诚信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认为诚与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而诚信作为一种社会美德,也越来越具有了十分明确的内涵等。有的学者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对诚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葛晨虹的《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源》(2003)提出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源。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道德价值要求,但这种价值要求体现在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领域是一种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还有很多学者从传统诚信与现代诚信的关系上着手进行论述,如曾秀兰《从传统诚信观向现代诚信观的转变》(2004),徐巍《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2009),王晟《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意义转换》(2007)。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以不同的视野对诚信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这对本文观点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月13日之前完成开题报告。2022年4月10日之前完成初稿及中期检查工作。2022年5月16日之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2022年6月10日之前完成答辩。
5. 参考文献
曹延丽,武岩.2007.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辩证分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常锐,常永军.2009.简论我国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长白学刊 陈红桔.2004.试论我国法治进程中诚信的价值.华中师范大学 陈俊亮,韩作珍,王翠英.2008.中西方诚信文化特质之比较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陈俊亮.2005.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褚金芬.2005.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诚信体制建设.呼伦贝尔学报 杜振吉.2003.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体系建设.伦理学研究 高兆明.2001.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 葛晨虹.2003.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源.江海学刊 管宪平.2005.论传统诚信及其扬弃.江汉论坛 韩军,袁尚伟.2009.诚信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郝书翠.2008.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何怀宏.1993.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胡军.2003.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社会主义研究 胡林英.2007.道德内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姜正东.2002.论社会诚信.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焦国成.2002.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金黎明.2007.传统诚信与现代诚信之比较.商业经济 柯卫.2007.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法律出版社 礼记#8226;大学.198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奋生.2008.我国传统诚信伦理与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科技管理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