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公民行使文化权利的制度保障。
公民的文化权利与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一样,都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公民通过行使文化权利来获得文化和精神上的满足。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的文化体系的研究
海南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形成怎样的均等化
海南省当前的均等化现状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被列为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发展目标,同时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层级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又为法治政府建设增添了新内容。2021年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严格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以及牵头负责单位规定了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方法。目前,有众多学者对各个地区进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邹金汇、柯平教授根据天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现状的分析,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探索天津文化惠民卡项目的实施情况,从中发现了该项目使得政府部门能够更加有效配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满足了对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文化权利的需求[1];章圆、孙钰认为京津冀文化协同的发展必须依靠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而目前京津冀非均等化问题严重,作者认为京津冀地区通过整体性治理的思路解决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碎片化”的问题,提出了以体系建设为核心、政府间协作为纽带、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为手段,加速推进京津冀的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2];王瑞珍、杜佳慧有感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实现相关学术研究,故而对于柯平教授所著的《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述,认为《研究》是集实证研究、理论建构、标准研究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是深入探索我国各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际情况的重要著作[3];李斯通过梳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总结了该制度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四个作用,包括了补齐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短板、城乡文化服务差距逐步减小、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及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并提出了推进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和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等建议[4];李进儒根据文化权利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数字不平等理论,结合江苏省均等化现状分析,建立均等化指标体系,采用了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指标测量江苏省各地区文化服务水平的非均等化程度,并提出了促进均等化发展的建议[5];陈媛媛、柯平认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程度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提出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是“过程均等”而非“结果均等”,而到达“过程均等”受到政策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因而作者提出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其基础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和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保障的关键则是相应政策和法律的配套,以及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等[6];于亚娟,田志馥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名录为基础数据,创新性地使用地理空间分析数据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分布作出分析,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空间问题[7];赵亮,臧秀娟基于乡镇的视角来解读基层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现状,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乡镇农村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绩效的实证评价,得出文化服务硬件设施、人均图书馆占有量以及文化从业人员数量等等指标数据表现均等化的程度较低[8];格外国学者DOUGLAS S. NOONAN,指出财政文化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均衡[9]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3月4日-6日:收集有关数据;阅读有关论文
3月7日-13日:分析、对比数据;梳理论文的观点
3月14日-20日:得出结论,并解决论文的主要问题
5. 参考文献
[1]邹金汇, 柯平. 天津文化惠民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需协同新探索[J]. 图书馆论坛:1-1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