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当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取私有利益,这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是相对立的, 因为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而盈余管理的实质则背离了中立性原则,其出发点是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特殊群体的利益, 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 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 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 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盈余管理是典型的#8220; 零和博弈#8221;,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中,其中一个群体从盈余管理中获取的利益是以另一个群体损失为代价,这种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基于与会计盈余有关的某些权利或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同的动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盈余管理进行调节,也可能玩#8220;数字游戏#8221;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种行为一旦被证监会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对上市公司而言,对盈余管理的把握和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至关重要,对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因此,无论是对监管 部门还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或是对上市公司自身而言,研究盈余管理问题都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现状:
《操纵利润的危险道德行为》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大部分国外经理人主要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有:进行应计利润的管理、会计政策变更、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时间、构建实际交易等。盈余管理最普遍的研究方法是应计利润的管理。本质上说,管理者为了改善当期盈余可以通过收入的加速确认和费用的减缓确认从未来期间提取盈余。由于未来净收入被加速确认到当期盈余中,所以未来期间的盈余会相应的降低,这一方面造成了检查成本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未来盈余减少第章绪论的成本的提升。和研究了即将破产公司的可操控性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及对发展和运用破产预测模型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即将破产的公司比控制样本的公司更有可能做出有利的操控性会计政策变更的行为从而对其盈余和总资产产生重大有利的影响。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一般利用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不具体性随意地计提减值准备,存在#8220;大清洗#8221;以及#8220;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当其经营业绩低于同行业或者市场平水平时,往往会通过#8220;大清洗#8221;的的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结果还证实的公司是在每年的第四季度才会确认资产减值,有大约的公司未披露在何时确认了资产减值,公司年度预算的考核和审计等诸事项大都发生在第四季度,这说明管理层有利用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
相关文献:
[1]夏立军. 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35-40. |
[2]焦禾苗,李姚矿. 国外盈余管理理论的研究:发现与启示[J]. 特区经济,2007,05:274-276. |
[3]张祥建,郭岚. 国外盈余管理测度模型前沿研究综述[J]. 软科学,2007,03:1-4. |
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对盈佘管理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关联交易、巧用会计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应计利润的手法等。魏明海、谭劲松和林舒在《盈利管理研究》一书中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托管经营、转嫁费用负担、计收资金占用费、实行资产或债务重组等。李增泉对年度和年度的减值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面临是否提取减值准备的选择权时,通常会选择不予提取,就算是提取,其提取比例也很低。当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进行资产减值时,具有扭亏、配股等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增加或至少不会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而那些具有亏损、变更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增加或者不减少未来收益的减值政策,而不是根据对企业业绩的预期来调整。
相关文献:
[1]石晓军,王豪. 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J]. 金融经济,2006,14:107-108. |
[2]王毓彬.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2004,08:79-80. |
[3]高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
[4]毛洪涛,阮益飞. 我国盈余管理研究文献演变特征综述[J]. 财会通讯,2009,15:67-70.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以及经济后果
5. 参考文献
[1]李华英.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背景与现状研究[D].天津大学,2004. |
[2]刘国华.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治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 |
[3]白蔚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9:32 37. |
[4]张文娟. 我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D].西南财经大学,2013. |
[5]李培根,李海波. 盈余管理的层次研究--基于动机、行为方式和后果的分析[J]. 财会通讯,2010,36:51-53 63. |
[6]张祥建,徐晋.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J]. 南开经济研究,2006,06:123-141. |
[7]孙岩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
[8]陆宇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 管理科学,2003,04:65-69. |
[9]李权. 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J]. 特区经济,2007,11:273-274. |
[10]顾振伟.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