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政策依据: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主题。然而,“精准”这一政策概念却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尤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精准化治理”呼之欲出,并运用于扶贫开发之外的其他领域。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公共服务精准性”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结合我国当前兴盛的“精准扶贫”运动,有人指出,“精准化”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理论依据:传统公共服务理论多基于公共服务供给者的角度出发,是一种以决策者偏好为依据的服务供给,忽略了公共服务的需求者的自由选择和实际需要,代表了作为供给主体的政府自身的理想主义考量。其结果将导致公共服务供需结构的失衡。
公共服务存在重供给、轻需求表达的倾向, 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与需求表达的对接。在多元化、异质性突出的现代社会, 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显然存在差异。(陈水生,2017)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结合我国改革发展实践背景,从理论角度探讨以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模式。具体而言,在对我国公共服务模式的历史变迁进行有效梳理基础上,揭示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存在的供需失衡的现实矛盾。并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公共服务需求者的需求即体验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为出发点,尝试提出并界定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建构路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公共服务精准化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服务精准化的内涵阐释、现实意义及实施路径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公共服务精准化的内涵的界定,较为广泛被接受的说法是“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 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 提供各种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 以不断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偏好、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活动的总称。”(2011 陈振明)
也有相关研究者从供给和消费两个范畴进行考量, 将其界定为“强调在公共服务资源总量限定和稀缺的前提下, 秉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供给服务理念, 兼顾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型’供给的同时, 面向公众需求, 精准定位有效捕捉, 实现公共服务资源最优化配置, 供需高效对接。”(2016 何继新,李原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计划
2022/11/16-11/28 查阅收集选题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22/11/29-2022/3/12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蒋宏宇,敬龙军,刘伟.基于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6):665-671.
[2]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社会调查课题组,胡杰成.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全国32城市3165份居民问卷的分析[J].中国经刊,2017(33):63-6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