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选题背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党政同责,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总的看,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食品安全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存在不小差距,从2019年的江苏无锡小吃店燃气爆炸事故和近几年的“瘦肉精”、“染色馒头” 、“回炉面包”、“牛肉膏”、“催熟芒果”等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有关食品的“治标”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巩固,“治本”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必须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研究的发展,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2)理论价值:政府治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载着维护市场运行秩序、优化宏观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使命。总体上看,我国政府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政府治理还存在着危险现象,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党员干部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行我素、办事拖拉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问题,地方治理中群众的参与程度、参与范围及参与效果不高;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能转变不到位,相关职能部门存在着权责不清、相互掣肘等现象,在一些具体事情的落实处理上往往是止步不前、效果不佳;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不能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一些听证会、论证会往往流于形式,民主公开征求意见环节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无法真实反映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食品安全理论的深化研究可发挥以下价值:
第一,探索食品安全与监管机制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新视角。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理论研究随着中国特色的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实践需要进一步本土化,用新的理论模型和本土化的视角解释食品安全与监管的政策、用中国化的理论指导食品安全政策的创新实践。第二,拓新食品监管机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适用。通过食品安全标准与监管的落地机制研究,将上述相关理论进行理论贯通、方法对接、工具组合,对于监管理论研究途径拓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新时代下小区食品摊点的安全标准与监管机制优化问题。以无锡小摊贩煤气罐爆炸案为例,探索食品安全政策的落地中的各种阻碍因素和问题,为小区食品摊点的监督和管理提供新思路。包括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问题、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问题、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监管的机制设计问题、安全监管的主体协同问题。
(2)本研究整体内容设计为四个部分: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部分:食品安全问题的诊断、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食品安全机制再设计。
第一部分:小区食品安全问题的诊断,分析无锡小区小摊贩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小摊贩群体的特殊性,通过全面的分析诊断出小区食品摊点的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点所在。一是小区食品摊点出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政策分析。准确分析新时代下小区食品摊点的存在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以及食品小区食品摊点存在的政策约束。二是小区摊点经营者群体的特殊性分析。分析相关的食品安全政策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适用性,适用的政策有哪些,不适用的政策有哪些,如何把不适用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的调整让它适用于这一特殊的群体。为了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诊断和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联合国2007年的报告《发展中国家非正式食品部门的前景和挑战》指出:全世界各国都存在非正式的食品部门,即便有违法问题或国家的限制要求,该行业的发展始终欣欣向荣。就其作用而言,其为经济拮据的家庭提供了生活自主和增加收入的机会,而购买的便捷性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地方监管机构应当将其视为地方发展项目中的组合内容,通过政策和制度安排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和降低其带来的社会风险。在这个方面,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安排便是授权地方立法,来促进针对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等小规模业态的“放管服”。同时,自200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转变了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立法定位,明确了风险治理与社会共治的理念融合,践行了开门立法、秉持科学民主的原则要求。国内:国内许多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都涉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方面,其研究方法与领域不断完善和拓宽,途径和视角也更加的多元化。
一是食品安全规范和政策取向视角。戚建刚(2014)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并不仅仅主要是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过程,也是一个规范的和政策取向的过程。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改革应当以食品安全风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和特征作为出发点,只有真正体现和反映食品安全风险属性的监管法律制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7]。徐国冲(2019)研究了合法性对食品安全合作监管网络生成逻辑的影响,他认为合法性意味着组织行为被他人认可,是组织间合作得以形成的基础[14]。
二是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视角。吴元元(2012)提出了对于食品安全的治理应当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为中心,建立全程整合信息生产-分级-披露-传播-反馈的法律制度系统,确保企业违法信息迅速进入公众的认知结构,为消费者及时启动声誉罚奠定基础。同时,应当以声誉机制的适用为契机,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的社会治理之道,回应执法历史发展所蕴含的成本逻辑,实现执法优化[11]。汪鸿昌(2013)提到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传统信号发送和信息甄别制度对食品中的经验品和信任品失灵,但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和信息可追溯,可以部分解决不完全契约导致的问题。进一步,由信息技术与契约构成的混合治理机制,比任何单一方式都能更有效地确保食品安全。由此提出全供应链信息披露制度,并证明该制度是一个可以促成食品市场从混同均衡变成分离均衡的抵消性机制,是提高市场效率且改进社会福利的可行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10]。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研究思路一是通过食品安全治理的相关背景和理论契合导入小区食品摊点的安全问题。理清新时代下小区食品摊点安全治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新的视角来对传统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从公共管理理论、政策执行理论、监管制度理论等出发,通过现实的案例分析、实地调查、访谈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析小区食品安全的执行问题、监管问题、风险处理问题、找出其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整合分析小区食品摊点安全治理的现有各方面的问题,为后续的安全风险防范和治理做准备。
二是从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因素解析来剖析无锡小区食品摊点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对小区食品摊点的安全问题的诊断和重点难点分析进行全面的切实落体,首先,结合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无锡小区摊贩的爆炸事件和国内外其他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相似之处的不同之处,为后期的制度再设计铺垫。其次,通过外部因素评价模型分析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分析对问题进行归类和具体因素分析,回答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和监管制度执行的障碍因素及其原因,结合其他的分析法切实厘清小区食品摊点的安全问题制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破解阻滞机制提供依据。同时,基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的正反比较分析,针对小区食品摊点的安全机制提供借鉴。
三是通过食品安全的机制再设计和优化来具体解决问题。通过监管机制设计和利益工具的优化组合,为小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路径。从宏观的政策、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出发,以中观层面的小区食品安全发展路径为依据,为微观层面上的小区食品摊点的具体问题提供解决的新策略和政策工具。最后通过监管和利益机制的优化和完善,促进执行质量改进,推动小区食品摊点的良性发展,实现食品安全目标。
5. 参考文献
[1] 蔡秋萍. 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对策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7)[2] 付翠莲. 风险治理视阈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体责任重构[M].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5)
[3] 黄音,黄淑敏. 大数据驱动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耦合机制分析 [J].学习与实践,2019(7)
[4] 梁宗经,庞玉莹,旷芸.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食品安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M].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