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手机等上网工具,通过手机上的各种APP来购物、聊天、阅读和查找资料等,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被数据记录并分析。 大数据已经真正具备了“大” ( 功能强大、规模庞大、维度众多 ) 、“数” ( 数字化存储并可以方便地计量和 统计 ) 、“据” ( 结构性好、功能性强、可有效地分析利 用) 的特点。利用大数据可以轻松地了解某个人的敏感信息,进而进行广告投送、电话推销等行为,对我们大大的生活造成很大干扰。《2018年数据泄露快报》显示|:1、去年6.18,圆通10亿条用户信息数据泄露后被黑产出售2、去年8.28,华住集团2.4亿入住记录泄露3、去年8月,顺丰3亿条用户信息泄露4、去年11.30,万豪喜达屋5亿用户信息泄露。以上几个影响重大的事件影响范围已达数十亿,数据泄露导致个人如同在互联网上“裸奔”,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隐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本文从数据隐私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广泛存在的隐私侵犯现象来发掘隐私概念的新含义和边界;然后基于隐私遭遇的问题,试图为隐私的保护提出一些对策。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2018年,中国互联网民首次突破8亿,其中超过98%的人每天用手机上网,根据2018年第二季度手机app榜单显示,国人每天花4.2小时在APP上,其中花费在社交网络类app的时长达94.3分钟。在APP主导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每个人的隐私也在悄无声息的游走在汹涌的数据泄露与买卖的网络里。本文根据在大数据时代隐私发展的新趋势,挖掘隐私概念的新内容,寻找公私领域数据的边界,针对各种各样的隐私侵犯现象,试图提出对于隐私保护的方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数据泄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个人生活的干扰越来越大,数据隐私的保护刻不容缓。本文希望通过对隐私问题的新内涵、现状和困境的分析,提出针对隐私保护的对策,
即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护数据隐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事件,人们越来越重视数据隐私,诸多学者也做出了大量研究。袁梦倩(2015)从“被遗忘权”的角度,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徐圣龙(2019)从大数据的生产属性和技术特性出发,大数据时代需要适应性的伦理治理体系, 这覆盖大数据的生产、处理与应用等各个阶段。大数据的伦理实现,需要明确“从数据生产阶段的共有属性,到数据处理阶段 的共治结构,再到数据应用阶段的共享结果”这一完整伦理链条。其中,共有伦理观通 过前置性权限设定 ( 技术手段) 来实现,共治和共享伦理观依托嵌入性权责设定 ( 制度 规范和伦理约束) 来完成。董军(2018)从数字身份主体出发,研究数字身份被盗用、数字身份易追溯和数字身份认同等伦理问题。陈仕伟(2016)从大数据时代的责任伦理、制度伦理和功利伦理各个视角对隐私 保护问题进行全方位的伦理治理。
国外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初选论文题目及安排指导教师:2022-10-25-2022-11-42.确定论文题目:2022-11-4-2022-11-103.任务书下达并撰写开题报告: 2022-11-10-2022-11-294.修改开题报告及论文大纲:2022-12-21—2022-12-316.实习并收集撰写论文的材料 :第1—4周7.撰写论文初稿:第5—7周8.交论文初稿,指导教师进行批阅:第8—9周 9.学生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初稿,形成二稿上交,教师批改:第10-11周10.按论文工作手册要求的格式修改论文,形成三稿上交:第12周
5. 参考文献
[1] 董军,程昊. 大数据时代个人的数字身份及其伦理问题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12)
[2]马克尔杜甘,克里斯托夫拉贝.赤裸裸的人:大数据,隐私和窥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薛孚,陈红兵.大数据隐私伦理问题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