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品牌手机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以华为为例开题报告

 2022-07-15 14:20: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而在我国,虽然近几年国内品牌手机发展迅速,不断满足本国人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国外品牌手机依据其技术、创新、管理经验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的手机市场中仍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国产品牌手机受技术、成本都因素制约,绝大多数仍然处于中低端市场,盈利与国际巨头苹果、三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它能使企业通过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战略持续盈利并且保持市场地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由于近些年,手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优秀品牌手机也是不断涌现,手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国产品牌手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研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以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2、苹果、三星等巨头能在手机行业屹立之久必尤其可取之处,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国产品牌手机与国外手机进行比较,进行国产品牌手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法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学者C.K.Prahalad与英国著名学者Gary Hamel最先提出的,从此,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便受到了理论界与企业界的高度关注。而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分为三大学派:技术学派、资源学派、结构学派。 技术学派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企业的核心产品之中,这些核心产品之中包含着生产所必须的核心技术。他们提出的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了以下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产品的创新能力、独特技术的创新能力、营销手段的创新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这些能力进行长期的综合应用,逐渐培养出来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很难被竞争者在短时期内进行复制,必须经过长期地、有意识地打造。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完全不变的。从短期的角度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从长期的角度讲,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更新,随着产品、技术、营销等不断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也要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企业拥有的各种技能的有机组合,是相对于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的综合能力。资源学派则强调资源在企业获取高于同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里谈及的资源包括了企业拥有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这些资源就是企业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是,在众多的资源当中,只有核心资源才能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些核心资源应该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模仿性三个特点。结构学派强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就应该注意两方面的工作:降低成本和加强差异化经营。#8220;降低成本#8221;就是通过降低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或通过改进生产技能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8220;加强差异化经营#8221;就是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式来加大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化经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强调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等特点,主要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而且无法在市场上购买而获得,这些资源和能力作为一个整体难以被拆开带走,它们伴随着企业壮大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吴敬琏教授则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组织能力将自己的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某一方面单独体现出来的能力。黄继刚强调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能力,二者的结合是一种动态的能力而不是静态的能力。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论文选题和文献检索阶段(2016年11月15日-2016年11月30日):收集、阅读、分析资料和文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论文构思。

2、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阶段(2017年12月1日-2017年1月18日):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

3、论文初稿撰写阶段及中期检查(2017年1月15日-2017年4月10日):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并提交指导老师评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Howard Hughes,Danielle Allen.Cultural tourism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The views of induced image formation agents [J].Tourism Management, 2003, Vol.26 (2), pp.173-183.

[2]Anthony J.Tighe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USA[J].Tourism management,1985(12):235-251.

[3]M.K.Smith.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