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盈余管理是指在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层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从而达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国内外学者一直对此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总结和回顾,综述国内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研究公司盈余管理,需要先对盈余管理的含义进行剖析。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权威性的定义: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他提出,企业经营者会通过适当选择各种不同的会计政策,来达到自身的效用或者是公司的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经营者选择的这些会计政策不会超出会计准则的规定,因而不会对公司产生审计方面的太大问题。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会计理论学者凯瑟琳#183;雪珀,她从信息观的基础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得一些私人利益,通过对对外的财务报告实施有目的地调控的行为。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手段、公司治理以及对策三个方面入手,收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之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主要针对近些年出现的一些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研究优化盈余管理的方式。从本世纪开始,美国大批的世界级知名大公司的财务造假案此起彼伏,美国出现了财务造假最严重的时期。此类事件的频繁出现不仅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广大投资者的信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使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收到了剧烈冲击。 因此,盈余管理作为一种盈余调控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外企业。国外的资本市场起步早,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相关的理论也比较成熟。而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实际国情,并且研究成果颇丰。虽然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当前利益的发展,但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企业未来收益的获得。对此,我国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从源头出发,减少盈余管理的使用。同时,我国的监督机制和审计师协会也应当发挥作用,从外部出发,加强企业的监管,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资本市场。 鉴于这些原因,本文基于实际控制人视角,探究盈余管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以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了解不同类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及差异,提高加强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建设对于财务舞弊案件监管的针对性。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文章利用所学的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盈余管理与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的相关性。 首先,从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件入手来展开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提出本文创作的必要性。 其次,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在盈余管理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阐述,对最具影响力最简单易懂的理论进行节选。 接着,文中理论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盈余管理与财务造假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对财务造假和盈余管理两个概念的差异分析,为论文后续部分进行财务分析奠定基础。对金亚科技公司所在的数字电视软硬件创新开发行业进行描述并对行业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对公司 IP0 财务造假案进行回顾并进行简单描述, 最后,针对企业本身、审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这三方的盈余管理方案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Scott(1997)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到的盈余管理实质上是指应计盈余管理,他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 Gunny(2005)正式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实现增加报告盈余而采取真实的交易行为,扩展了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Roychowdhury(2006)在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典研究中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8220;管理者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而刻意营造的,与企业正常经意活动相偏离的经济活动#8221;。 Altamuro(2010)则发现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可以提高盈利的持续性,增加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进而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Annalisa amp; Prencipe(2013)通过应计利润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与本国是否存在不同。 Scott.D amp; Michelle(2013)证实了国内收入比国外收入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Hassan amp; Ali(2014)得出结论,债务合同的约束和资本市场的压力是公司管理层调整每股收益的两个动机,有更高收益成长的和高财务杠杆的公司更倾向于盈余管理并调整每股收益。 (2)国内研究现状 傅蕴英(2004)以2002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5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加入线下项目计算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测度盈余管理。 张国华(2006)以2003年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04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在修正的Jones模型基础上加入存货净额变化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后分行业计算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测度盈余管理。 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研究的结论很不一致,在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关系方面,有正相关(傅蕴英,2004)、负相关(张国华,2006)、U型关系(张逸杰等,2006)和不相关(蔡吉甫,2007)四种结论。 张龙平等 (2010) 对2006至2008年沪市A股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鉴证提高了会计盈余质量。 董望等 (2011) 以2009年A股公司为样本,利用厦门大学内部控制课题组构建的内部控制指数,发现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其应计质量较高#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 王珏等(2013)发现了上市公司利用处置金融资产以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但这些证据缺乏系统性,无法证明上市公司已经发现并充分利用隐蔽空间中的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盈余管理。 周东华等(2013)发现,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会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实现扭亏。 李俊静等(2015)发现在对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时存在问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集中在政府援助、滥用会计政策估计或变更、关联交易等。 (3)评述 上述国内外文献从多种不同视角对盈余管理舞弊案件进行了分析。盈余管理作为一种盈余调控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外企业。国外的资本市场起步早,制度相对完善,因此相关的理论也比较成熟。而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实际国情,并且研究成果颇丰。虽然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当前利益的发展,但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企业未来收益的获得。对此,我国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从源头出发,减少盈余管理的使用。同时,我国的监督机制和审计师协会也应当发挥作用,从外部出发,加强企业的监管,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资本市场。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评述 (二)基础理论 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 2. 财务造假概念界定 3. IPO 财务造假概述 三、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近期民间对于金亚科技是否欺诈上市的疑问丛生,事实上,早在IPO上市之前,金亚科技就曾饱受造假质疑。作为创业板开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上市已经6年多的金亚科技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于2022年8月31日发布了一纸公告,以前年度的造假数据内容让触目惊心。 (二)案例分析 1.金亚科技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2.金亚科技财务报表全面分析 3.金亚科技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四、结论或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的反思与对策 (二)审计机构的审查与内控 (三)监管机构的政策与执行
|
5. 参考文献
[1] 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1.[2]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3.
[3] 李彬,张俊瑞.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销售操控的证据[J]. 管理评论,2010,9:84-92.
[4] 许慧,林芳.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3,7:61-6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