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3 16:03: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存在大量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国家之一。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资源驱动、投资驱动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灾害的发生。高强度、广范围的人类活动的干扰,有效生态保护机制的缺乏,使得当前我国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此外,我国生态脆弱区还是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区,导致陷入生态退化--贫困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经济手段作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传统的命令控制性手段相比,经济激励手段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和更强的激励--抑制作用,生态补偿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涉及的生态安全因素多、生态补偿利益相关方复杂、生态补偿载体多样、生态补偿范围确定难度大等问题,使得该方向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个案分析。因此,研究生态补偿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将分析目前生态补偿实践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再通过对生态环境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模型,最后提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措施。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重点是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的分析,建立核算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合理测算生态补偿标准,从而提出改善目前生态补偿中问题的有效方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外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环境服务付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环境服务补偿、生态系统服务补偿等。国外学者多从补偿意愿支付及时空安排的角度来研究生态补偿标准的问题,且多从案例分析入手,结合相应研究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国内学者研究生态补偿的标准多样,用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主要计量方法也有多种,包括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补偿模型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等。众多学者从生态补偿标准及其补偿机制出发,推出各自观点与设想。

在补偿机制上,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更倾向于用行政、法律、市场调节等方法综合应用。自庇古模式到科斯模式试图用经济方法解决外部性问题,到上世纪70年代国际经合组织#8220;污染付费原则#8221;,直到今日,中外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包括征收排污费、排污权交易、排放许可证、开征碳税等管控的环境政策,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搜集并阅读资料;在前期搜集并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

2.2013年1~2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仔细的阅读资料,翻译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状况、成果、观点,并进行文献综述,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并写出论文提纲;

3.2013年3~4月:完成初稿,配合老师进行论文写作的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等.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J].生态学报,2013,33(3):0686-0692

[2]李国平、李潇、萧代基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与测算方法探讨[J].经济学家,2013(02):42-49

[3]刘薇.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模式[J].经济纵横,2014(12):37-4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