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是在企业会计中应用最为频繁,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则之一。通常应用在会计核算中,该准则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企业虚夸资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二部分(SFAC NO.20)中指出:在财务会计领域像稳健(审慎)原则这样的惯例是有其地位的,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到处有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进行的。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演进的。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做出了相应规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如果不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可能不能释放账务上的风险;但如果用之过度,则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同时使国家遭受损失。在我国会计实务应用中如何解决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公允,这些都已引起会计界广泛关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将以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发展和内容开篇,分析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分析我国制定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影响谨慎性原则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意见措施。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含义、起源和发展、内容、必要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谨慎性原则最早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为了解脱其承担的受托责任而想出的应对策略,其在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一直在会计原则中占支配地位。当时的谨慎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低估资产。在经济危机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则逐渐扩大至确认收益、披露会计财务报表,会计目标也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可靠性、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国外学者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较早,其研究途径主要包含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Sudi Pta Basu(1997)是第一位通过实证研究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的美国会计学家。在《谨慎性原则和会计收益的不对称及时性》一文中,他系统地研究了会计谨慎性原则与现金流、会计盈余和反应系数(ERC)等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上述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较晚。我国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1997年起陆续颁布的16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也初步体现了在收入、或有事项等几个方面的谨慎性原则的应用。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缩小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引入公允价值,同时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一定限制等等,这些都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逐步趋于成熟。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在搜集并阅读资料后写出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仔细研读,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成果、观点,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理清思路并写出论文提纲;
3、2022年2-3月:完成初稿,重点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5. 参考文献
[1]林茂臣.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J].经济师, 2003, (01):203-204.
[2]梁毅.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5(03)
[3]夏元新,许延明.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5(06):135-137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