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从萌芽、起步、发展等不同阶段,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方面日趋完善。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我国正逐步建立起包括主板、中小板、三板和创业板等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中,新三板市场是在主板和二板市场之外,以证券公司为中介,通过场外电子柜台交易为典型交易方式,专门为处于起步期的高潜力型企业提供融资和退出渠道,同时又为风险资本提供股权并购、转让等退出方式的新型资本市场,对于规模小、风险大、融资难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新三板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然面临着整体规模小、运行机制尚不成熟等问题。2013年6月20日,国务院确定结束新三板试点,转为正式揭牌运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快车道。但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三板市场原有的运行机制中制约市场发展的缺点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并将试点引入一种让人始料未及的困境中去。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在新形势下三板市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试图找出三板市场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新三板市场的涵义。第二部分将以新三板公司的上市条件和上市流程,新三板上市公司的优势和意义,新三板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首选的原因以及企业准备新三板上市必须解决的八个财务问题做出相关的研究。第三部分将以案例为主分析我国新三板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为结语,对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于新三板市场都有大量丰富的研究,如陆涣在2013年研究了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融资效果,发现虽然新三板市场的交易量日益庞大,但是整体的市场流动性还是相对较弱的,市场活跃度亟待提高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融资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并没有促进投资人对于企业价值的认同。挂牌企业在新三板中的融资互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做市商制度是提升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一项重要措施。昌诗春(2012)着重以NASDAQ市场的多元做市商作为考查的重点,研究了新三板市场中的做市商制度的起源、历程与发展趋势、海外各主要证券市场做市商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举措上进行了研究。而刘光超(2011)在新三板市场上的研究可谓比较全面,对我国新三板市场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现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大胆的改革设想。
杜恩斌在2012年研究了新三板在扩容中的风险,提出扩容过程中新三板市场会面临监管法规层级过低,法律法规间的冲突有待调整的问题,同时由于新三板市场投资主体数量减少,投资额也不大,即便引入做市商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股份交易的活跃度,市场流动性风险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2.16-2022.12.25 阅读资料,写出论文开题报告
2022.1.1-2022.1.30阅读大量的并写出论文大纲
2022.1.31-2022.4.15 搜集资料、以及必要的调查工作,撰写初稿
5. 参考文献
[1] 杜恩斌. 新三板扩容的风险分析及防范[D]. 华东政法大学,2012.
[2] 陆泱. 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融资效果分析[D]. 上海交通大学,2013.
[3] 吕诗春. 新三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 湘潭大学,201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