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择本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不同结构黄铜的的抗氧化性。二.电化学法研究黄酮的抗氧化构效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简称类黄酮)是指基本母核为 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酚羟基芳环(A、B 环)由中间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起来具有 C6-C3-C6 结构的一类化合物[13]。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和许多植物中,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按结构分为黄酮醇、黄酮、黄烷酮、黄烷醇或儿茶酚、花色苷、异黄酮、二氢黄酮醇以及查尔酮等8类[14],不同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不同,同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也各有差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羟基的个数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甲氧基的个数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酚羟基的位置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0年邰子厚、章敏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槲皮素在脂膜界面上的氧化还原性质和配位性质[1]。1994年Pietta等研究了缓冲液电解质、pH值及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结构的黄酮的电泳迁移率和分离度的影响.发现环-B及环-A上C7位的羟基对黄酮的电泳迁移率及分离度影响较大,而甲氧基的影响较小.糖苷影响黄酮与硼砂形成的复合物,从而影响迁移率[2]。1996年van Acker等以鼠肝及脑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体系为模型,doxorubicin及Fe2 /ascorbate为诱发剂,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黄酮化合物在2.5%二甲基亚矾缓冲溶液中的氧化电位,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脂质过氧化抑制率与氧化电位之间有较好的定性关系,氧化电位较低的物质其脂质过氧化抑制率较高[3]。
2001年,Paul等用玻碳旋转圆盘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黄酮类天然抗氧化剂芦丁的伏安特性,发现5#215;10- 4 mol/ L芦丁在0.1 mol/ L高氯酸-50%乙醇混合底液中出现灵敏的氧化还原电流,其氧化还原电流与圆盘电极的旋转速度呈线性关系[4];Yang等用直通式柱电解法测得29种黄酮化合物的氧化电位E和失电子数e,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了其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的IC50值,得出黄酮化合物氧化电位越低,其抗氧化活性越强的规律[5]。2003年,董社英等采用电化学手段LSY、CV和DPV对药物3'大豆甙元磺酸钠进行电化学研究,通过对没食子酚的自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活性氧自由基重新进行还原的方法探究了3'大豆甙元磺酸钠的氧自由基清除活性,首次从电化学反应层面出发对其药理原理进行了讨论与说明[6];Brett小组对包括槲皮素在内的一系列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电化学研究,首次在玻碳电极上大电势范围内研究了槲皮素的电化学氧化机理,发现全部5个轻基都具有电氧化活性[7]。2005年,Rubens等用电化学方法结合化学合成和光谱法,证明了类黄酮-金属离子复合物的抗氧化性能要明显优于单一的黄酮化合物[8]。2006年,徐从立研究了槲皮素分别在玻碳电极、PGPE电极、碳纳米管电极表面上的电化学行为,并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对槲皮素在上述三种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槲皮素进行了微量检测并设计了一种长光程薄层紫外一可见光谱电化学池,提出了槲皮素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可能的机理及其界面过程,研究表明槲皮素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呈现一种链式反应过程,形成了多种反应中间产物[9]。
2010年,徐欣荣等用循环伏安法和原位薄层长光程紫外-可见光谱对杨梅素和二氢槲皮素的氧化过程进行了电化学测试,探讨了不同结构黄酮醇化合物的氧化机理及其抗氧化性构效关系,并与槲皮素氧化的随后转化机理进行了比较[10]。2014年,邓光辉等使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分离检测法,以铂圆盘电极作检测电极考察了分离电压、检测电位等影响因素,对田基黄中芦丁和槲皮素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成功分离和测量[11]。2015年,胡海洋、陈红艳分别用酸法CV法、酸法恒电位极化法、碱法CV法和碱法恒电位极化法处理对玻碳电极进行活化,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芦丁在活化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缓冲液的pH值、富集时间以及干扰因素等对芦丁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12]。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2.28 - 2022.12.31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22.02.22 - 2022.03.01 拟定试验方案;
2022.03.02 - 2022.03.05 准备实验材料、仪器等;
5. 参考文献
[1] 邰子厚,章敏. 槲皮素修饰的双层脂膜的伏安研究. 化学研究与应用,1990,2(4):36-38.
[2] Pietta P, Mauri P, Bruno A, et al.Influence of structure on the behavior of flavonoi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 Electrophoresis, 1994, 15(1): 1326-1331.
[3] SABE van ACker,MJ de Goort,DJ van den Berg,et al.Structural Aspects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lavonoide.Free Radic Biol Med,1996,20:33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