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红光材料配体取代2-苯基喹啉配体的合成开题报告

 2022-10-08 10:25:4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有机发光材料的历史发展: 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的 M. Pope 等人最早报道了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但是由于驱动电压高、发光效率低且器件寿命短而未得到广泛关注。直到1987 年美国柯达公司的 Tang 研究小组报道了第一个有机发光二极管。1990 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Friend等人制作了第一个以高分子为发光材料的 OLED器件,为有机发光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1998年,美国科学家Thompson和Forrest等合作开发的基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有机配合物磷光材料分子,磷光电致发光材料成为有机光电的第二代显示材。2012年,日本九州大学 Adachi 小组提出了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机制,利用热激活三线态激子系间窜越上转换到单线态激发态,打破了荧光分子25%激子利用率的理论极限,大大提高了激子利用率。

与液晶显示相比,OLED具有响应快、视角广、柔性显示、耐低温、抗震等优点; 与阴极射线管(CRT)技术相比, 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高效率、高亮度、低电压直流驱动、易于实现大面积全色显示等众多优势. 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显示技术领域的潜在的卓越性能, 已使其成为第三代平板显示中最具竞争力的技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于自发射、响应快、亮度高、柔性可卷曲等优点,已在新一代大面积平板显示器和半导体固体照明光源领域中备受瞩目。然而,实现白光器件必不可少的红光材料由于发光效率和色纯不高,发张明显落后。

OLED材料一般显示蓝色、绿色和红色。与蓝色、绿色磷光材料相比,红色磷光材料的研究相对落后,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对应于红光发射的化合物能级差较小,增加了红光材料配体的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红光材料体系中,存在较强的π-π键巧互作用或具有强的电荷转移特性,这加剧了分子的聚集,从而易导致巧灭现象,降低了内量子效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1.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 PL)通常定义为物质吸收一定的光所产生的发光现象;而电致发光是在一定的电场下,有发光特性的材料被电能激发而产生的发光现象我们称之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 )。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四、方案论证

对于红色磷光材料的两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以下两方面解决:

通过增加分子的刚性,如增大配体共轭长度,使三线态能量降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四、工作计划

在前期,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还是靠实验操作,因此首要的还是和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的师兄师姐们学习实验操作的经验,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的熟练的实验操作才不会拖延任务的进程。之后根据所查找的文献进行实验操作,当然当自己动手操作后,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时就应该向师兄师姐请教,对次实验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处理。在产物的处理过程中,由于最终产物需多步反应才能得到,这就需要对每步反应的产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如果产品的纯度不达标,应当选择合适的后处理。与此同时,为了判断产物的结构,这就需要学会看碳谱和氢谱,这是作为在有机实验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总之,为了保证最终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就必须严格控制每一步反应的进行、每一步产品的纯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