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与东盟各国是在2002年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会话,确定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向。
2015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十三周年,自建立之初,双边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突飞猛进,增幅高达五倍之多,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而东盟也跃升变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国。
随着双边农产品关税壁垒的进一步降低,势必将更快的推动中国-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了解CAFTA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发展;
2.分析CAFTA框架下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CAFTA的贸易流量效应的相关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GTAP模型分析CAFTA的贸易效应;另一种是给予贸易引力模型的相关研究。
李荣林、宫占奎2007年研究了CAFTA的经济影响。其研究结果为,CAFTA将促进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增长,中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将分别增长2.97%、1.92%;赖明勇、李镜池运用GTAP6.0,依据东盟与中国达成的早期收获计划模拟了农产品关税见面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的短期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的关税减免将引起国内价格水平的下降、中国的进口的增长小于出口增长,从而导致贸易顺差的增长,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陈雯运用单国模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运用EVIEWS6.0实证分析了CAFTA给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一是CAFTA的建立促进进出口的贸易创造产生;二是CAFTA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推动作用。李根生、岳伟(2010)运用引力模型选择2000年到2007年的东盟与中国的相关贸易数据,对CAFTA给中国带来的贸易流量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加入了APEC的虚拟变量。其结果显示,CAFTA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APEC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杨早等(2013)选用2000年-2010年中国对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贸易数据,对CAFTA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CAFTA建立之后,中国已出现贸易转移效应。曹亮等(2013)选择1995年到2010年中国HS-6位数进口贸易数据,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CAFTA的建成并没有产生贸易转移,对中国的进口存在扩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此外,学者们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结构和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娜、李立民(2008)基于1995年-2005年的数据计算出18类商品的G-L指数,分析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征。其研究表明: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大部分属于产业间贸易,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资本型产品的产业内水平相对较高。张彬、汪占鳌(2011)利用内生化处理方法和倍差法,对CAFTA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CAFTA的建立降低了产业内贸易水平,促进了产业间贸易。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的研究方面,王娟、曾普胜(2008)从进出口贸易、贸易模式和出口贸易结构三个角度测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其研究结果为: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相对最高,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与中国的贸易既存在贸易互补性又存在贸易竞争性。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地区经济贸易保护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试图调研发现农产品贸易在CAFTA背景下存在问题,分析影响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措施。
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查阅CAFTA相关资料,其次分析农产品在此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再次搜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主要框架:
5. 工作计划
1.查阅与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相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3.进行实地调查及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