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渐转轨为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地理、制度和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工业化活动不断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依赖产业集聚成长起来的市场力量、科技创新活动在东部沿海省份的溢出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工业部门在此集聚,从而使地区间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拉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度高于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进一步拉大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代中国无法回避的现实。很多文献都明确的指出,中国是收入水平严重不平衡的国家之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注程度的增加,国家大量资金和项目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一举措促使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发展。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4年的工作回顾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这说明改革开放取得了新的突破,地区收入差距正在逐步减小。这与之前许多国内外研究的背景截然不同。尽管我国的基尼系数在逐渐减小,但仍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水平0.4(2014年为0.469)。不能有效缩小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国家以及区域政策,就很难带来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也就难以早日实现我们党确定的#8220;两个一百年#8221;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研究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检验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1.梳理有关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从理论上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集聚效应的测度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所做的研究成果。
2.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 2005-2015 年我国各地区的数据,实证检验我国产业集聚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且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做一个比较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万广华等(2005)、张建红等(2006),这些学者从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地理位置等方面对我国地区工资或收入差距的形成与原因进行分析。万广华等(2005)认为,全球化对于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很大并在逐渐加强,资本成为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减弱。张建红等(2006)认为工资体制、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对外开放、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区工资水平和差距均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运用新经济地理学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 Mion 和 Naticchion(2005)、Fingleton(2006)、刘修岩等(2007)、刘修岩和殷醒民(2008)、张文武和梁琦(2011)。Mion和Naticchion(2005)认为意大利就业密度和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均具有正向显著性。Fingleton(2006)运用英国工资数据对比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结果发现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的解释力更为显著。刘修岩和殷醒民(2008)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就业密度对工资水平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8220;门槛效应#8221;。张文武和梁琦(2011)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集中度上升会提高地区收入水平,目前各省份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可能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计划是,首先通过大量收集资料,阅读相关中外文献,对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情况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重点在于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相关度。
其次,通过对近年来的数据和发展形势的变化的分析,对我国的产业集聚以及地区收入差距现状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
再次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中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确定产业集聚影响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机理。
5. 参考文献
[1]杨仁发.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13,08:41-52.
[2]赵磊. 旅游产业集聚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 旅游科学,2013,05:22-41.
[3]谌莹. 中国制造业集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研究[D].湖南大学,201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