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07 09:15:4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的养老问题也越发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滞留了大量的老年人口,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生存质量不断恶化,体弱多病的老人得不到照料,因赡养问题引发的家庭纠纷层出不穷。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近年来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位居世界前列,而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则是城镇的2-3倍。所以,新农保的启动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我国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还在推进中,城乡社会养老仍具有很大差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过去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更是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我国于2009年9月开始试点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新农保的参保对象为年满16周岁且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政府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农村居民需要参保缴费,且实施自愿参加原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想要研究新农保政策实施之后的政策效果,特别是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地区间的新农保政策效果有何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主要研究是对消费、储蓄等的影响。马光荣、周广肃(2014)采用中国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发现对于60岁以下的参保居民,新农保并没有显著影响他们的储蓄率,但是显著降低了60岁以上居民的储蓄率,这些老年人不需要缴纳保险费而直接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获得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张川川等(2014)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识别策略,结果显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减少了贫困的发生、提高了其主观福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消费和减少了老年人劳动供给,且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受到的政策影响更大更显著。

另外,还有从环境、公共支出、收入公平等不同角度研究居民幸福感的文献。黄永明、何凌云(2013)认为居民的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有一些文献直接研究了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陈东、张郁杨(2015)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方式对农村老人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养老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其功能在弱化,社会养老存在缺口,新农保能提高幸福感干,但作用有限。李越、崔红志(2014)基于山东、河南、山西三省的调查数据,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在农村老人之中存在群体差异,主观幸福感较高但其客观生活质量较差。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建立计量模型及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3)不同年龄群体的回归结果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陈东,张郁杨.不同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CHARLS基线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5(04):78-89.

[2]李越,崔红志.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河南、陕西三省农户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04):18-28.

[3]窦艳芬.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06):37-3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