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教育回报率作为衡量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指标,已成为人力资本理论在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运用。
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观点,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劳动者可以通过迁移或工作转换来消除城市间、地区间的工资差异,那么同质劳动力在不同的城市间会拥有相同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也必然获得相同的教育回报,这意味着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大学教育回报率是相同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尽管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己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规模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平衡,户籍制度、垄断行业等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仍然阻碍着劳动力自由流动,城市间的工资差异也进一步扩大,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拟使用中国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年的数据,来估计教育回报率的城市规模差异。
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发现:在中国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存在着本科教育回报率的城市规模差异。
论文的写作提纲如下:第一节简要回顾了教育回报率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节介绍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第三节为实证计量结果;第四节分析本科教育回报率城市规模差异的原因;第五节得出主要结论与给出政策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教育回报率的文献综述 Jamison和van der Gaag(1987)最早对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做出了研究,他们用1985年甘肃省200个城市家庭数据估计的教育收益率为男性4.5%,女性为5.5%。
齐良书(2005)利用1988-1999年CHNS调查数据,以年收入作为因变量,每周工作小时数、职业和所有制类型作为重要控制变量,以Heckman选择模型为基础,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教育回报率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有所下降,自1993年以后才呈上升趋势。
李雪松、赫克曼(2004)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微数据,在局部工具变量法的基础上考虑教育异质性Mincer方程,以年收入为因变量,父母收入、地区、所有制类型为重要控制变量,得到结论; 大学教育回报率11%;OLS估计下偏,IV估计上偏;忽略个人能力会导致教育回报向上偏斜。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实施的研究计划如下:第一阶段:查找、阅读城市规模(地区)与教育回报率关系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结论;第二部分:发现相关文献未研究的方向,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并确定研究方法、模型、数据来源等;第三阶段:查找数据,主要是中国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年的数据,获得原始数据,并根据实验方法,处理原始数据;第四阶段:利用是stata软件和已处理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到相关检验结果,形成论文初稿;第五阶段:根据得到的,发现模型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完善,进一步获得检验结果;第六阶段:得出最终结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形成最终论文。
5. 参考文献
[1] Mincer, Jacob. A Study of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J].1957 [2]Mincer, Jacob.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 [3]Buchinsky, Moshe. Changes in the US Structure of Wages in the 1963-1987: An Application of Quantile Regressions, Econometrica[J], 1994 [4]Oaxaca, Ronald.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J],1973 [5]Kidd, Michael and Michael Shannon. The Gender Wage Gap: A Comparison of Australia and Canada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6 [6]Pierre-Philippe Combes, Gilles Duranton, Laurent Gobillon. Spatial wage disparities: Sorting matter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7 [7] Glaeser, Mare. Cities and Skills[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01 [8]Jeffrey J. Yankow. Why do cities pay mor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ompeting theories of the urban wage premium[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6,60(2). [9] 亚当#183;斯密. 国富论[M].唐日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4(S1) [12]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8220;马太效应#8221;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 [13]黄志岭,姚先国.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J].世界经济,2009 [14]邢春冰.分位回归、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2008 [15]吕康银,王文静.我国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测度与分解[J].求索,2008 [16]张兴祥.我国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研究--基于CHIP2002数据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7]谭静,余静文,李小龙.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来自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7 [18]彭树宏.城市规模与工资溢价[J].当代财经,2016 [19]吴波,陈霄,李标.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南方经济,2017 [20]黄枫,吴纯杰.中国省会城市工资溢价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8 [21]杜两省,彭竞.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 [22]彭竞. 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及原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