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教育回报率作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一直是经济学学术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在该领域,自2010年以来国内每年约有20-40篇学术文章发表,这些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到大多都集中于对农民工教育回报率的研究。当然,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学术界对男女性工资差异的关注也逐渐提升。
近年来虽然女性已经有了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受教育的机会和水平、社会经验、就业机会、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女性就业仍为弱势。性别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一个表现。
此外,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这其中的因素是什么?研究出这些因素有助于推进男女性教育回报率的平等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基于目前可以利用的数据和分析方法,试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 影响男女性教育回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不同地域之间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有何不同?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不同?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最早是由西方学者研究的。最早涉及该领域的Becker(1964)在他研究教育回报率的学术专著中发现了相同条件下,女性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收入远低于男性,他认为这是由于女性相较于男性有更低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同时,女性的劳动力参与度也低于男性。但同时,他也提出歧视因素也可能是导致该差异的原因,这里不仅包括性别歧视,更有种族歧视等复杂因素。后来的学者Oaxaca(1973)也在学术专著中研究了城镇居民的性别工资差异,发现了确实有不可解释的因素导致男女性之间较大的工资差异,他同意了Becker的观点,认为是性别歧视导致了这一差异。同时,他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Oaxaca-Blinder分解法[1],这一方法在后来的工资性别差异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在教育回报率学术领域最为著名的Mincer(1974)也作为最早关注并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之一,在他的学术专著中研究了关于教育和经验对收入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两方面详实地进行了分析。在书的第五章中,Mincer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收入方程(Human Capital Earnings Function),也就是后来被学术界广泛用来研究教育回报率的Mincer模型。书中,Mincer还对男女性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女性相较于男性在职业教育方面倾向于进行更少的投资,因此相同条件的女性相较于男性,收入会更低,他称其为男女性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在劳动力供给行为(Labor supply behavior)方面的差异。Brown(1980)在论文中综合考虑了行业间和行业内差异,提出了新的模型,也就是后来的Brown模型。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4-17%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体差异导致的,其余都来自行业内,而非行业间的差异。
在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时,国内学者就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发现性别歧视在研究教育回报率时也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王美艳(2005)采用Brown分解法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得出的结果与Brown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性别工资差异由行业内差异引起,性别歧视导致了同工不同资。然而,至今的研究大多数表明,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陈良焜和鞠高升(2004),彭竞(2011)的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对于这一点,黄志岭和姚先国(2009)通过研究解释了这一矛盾的现象,认为女性教育程度提高会降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受到的歧视,从而间接增加工资,这使得女性的教育回报率会高于男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拟采用的主要数据及来源:
拟采用CGSS2022数据进行研究
(2)拟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
5. 参考文献
[1] BeckerG.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to educa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2] MincerJ.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for NBER, 1974. [3] Brown RS, Moon M, Zoloth B S. Incorporating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studies ofmale-female earnings differentials[J]. The Journal of HumanResources,1980,15(1):3-28. [4] ReskinB, Roos P. Job queues, gender queues: Explaining women''s inroads into maleoccupations[M].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 Cohen P,HilgemanC. Occupational ghettos: Theworldwide segregation of women and men[J]. ContemporarySociology,2006,35(3):247-249. [6] StainbackK, Kwon S. Female leaders, organizational power, and sex segregation[J]. The ANNALS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12,639(1):217-235. [7] HesmondhalghD, Baker S. Sex, gender and work segregation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 TheSociological Review, 2015,63(1):23-36. [8] 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12:35-44. [9] 陈良焜,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 [10] 黄志岭,姚先国.教育回报率性别差异研究[J].世界经济,2009,(9). [11] 彭竞.高等教育回报率与工资的性别差异[J].人口与经济,2011,(4). [12] 姚轮轮,张莉琴.中国农村居民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04). [13] 吕康银,朱金霞,张丽.性别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2013,(4). [14] 张兴祥,林迪珊.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与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 [15] 李得元,李兴绪.教育回报率及工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STEP数据的计量分析[J].金融经济,2015,22. [16] 赵仁睫,田盈.教育回报率和工资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高校扩招前后的对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8.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