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表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6~2017)》显示,在城乡收入逐渐缩小的同时,各地农民工之间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农民工收人差距的扩大已经是一个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也显示,我国农民工人数逐步增加,收入水平也逐年上升。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从事职业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农民工之间的层级收入差异,同时农民工外出务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农民工收入的区域差异也日趋明显。农民工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研究区域分割下农民工收入差距的特征,原因及各影响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等问题,对提高农民工收入,缩小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进而对缓解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以江苏南通市海门市和西藏拉萨市曲水县为例,研究分析农民工这一阶层内的收入差距所反映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区域经济差异等问题,并希望结合研究结果,为缓解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写作提纲:
第一部分:引言和文献综述(1)背景分析以及研究意义(2)文献回顾(3)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Fayin Xu(2016)认为由于中国农民工的存在与国家政策的密切关系,中国农民工的公民身份问题一直是这一群体研究的中心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制度分析没有对公民身份的运行进行实证检验,而对公民抵抗的实证研究未能检验公民制度对农民工日常行为的影响。从深度访谈的数据表明,有关公民机构及其变化构成的中国农民工劳动体制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他们的公民身份有助于长期存在和这群工人越来越多。第一,公民身份与农民工有关的制度包括差别公民权、部分公民权、被动公民权和分段公民权。第二,这些公民制度塑造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双重身份,影响了他们对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动机和态度。最后,公民身份制度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动机和态度是一个市场逻辑的产物,这使得他们改变他们的国籍。这些发现隐含着一种公民实践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农民工的现象。
Wen-Jui Han,Chien-Chung Huang和Ke-Qing Han(2011)使用从四个城市(深圳,苏州,中国的数据,北京和成都),本文探讨了职业和社会在城市农民工的流动性。通过对109名2005名农民工的定性访谈,发现户籍制度等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制约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和社会流动。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技能似乎是至少一些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更高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可行机制。然而,在城市地区工作了几年后,许多农村工人计划返回农村,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城市中所经历的社会排斥。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撰写方案:1、从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S)中获取农民工的有关信息。
2、重点考察区域经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几个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3、变形明瑟尔收入决定模型,使用回归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农民工收入差距的贡献度。
5. 参考文献
[1]Wen-Jui Han,Chien-Chung Huang,Ke-Qing Han. Social Mobility of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in China[J]. Sociology Mind,2011,01(0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