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如今是#8220;互联网 #8221;的时代,在这么一个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下,不难发现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高新技术与传统金融业有机结合,让这时代独有它的魅力。但是在这背景下,类比于传统商业银行#8220;银行挤兑#8221;情况,互联网金融也出现了相似的流动性风险,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也进行了质疑。所以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疏导,并讨论了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次毕设内容预考察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系,针对其领域存在的安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监管空白及监管有效性不足等现象,考究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对处理互联网金融中#8220;银行挤兑#8221;现象的有效性,以及对金融监管的作用效果。预期结果为:能够肯定互联网金融监管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认为,商业银行挤兑的发生源于商业银行和存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银行不能观察到存款者的真实流动性的需要,存款者也不清楚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促使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Chari and Jagannathan,1988)。有观点认为:#8220;先到先得#8221;的存款合同规则能够引发银行挤兑现象,往往储户请求的取款是否成功要看银行收到请求的先后顺序,#8220;依次服务#8221;存款者之间的限制导致负的支付外部性效应(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与Dybvig于1983年提出的著名银行挤兑模型(DD模型)。
商业银行的挤兑现象的爆发主要原因在于其流动性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换言之,以传统银行机制为例,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依靠负债增长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取充裕的资金已不再可能,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银行因流动性不足,无法正常供应资金周转而倒闭。
针对这一现象,1980年首次提出了存款保险可以对银行挤兑行为发挥作用这一观点(Bryant,1980),进而陆续有学者对存款保险进行详尽的分析,发现存款保险一方面增加了投资银行利润,防止投资银行破产,另一方面推进了监管者迅速关闭困难银行的市场进程,强调存款保险有益于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可以防止银行挤兑现象的发生(Diamond and Dybvig,1983)。国内学者也对存款保障制度进行了一些考究。存款保险制度除了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也应该覆盖所有从事互联网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张慧方,2014),她还提出,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需要存款保险制度加以规范,而且它还有利于维护互联网金融的公平竞争。直到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于5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由隐性全额担保过渡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此次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挤兑动态均衡的潜在影响,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借鉴Bank Run模型,设计经济学实验来模拟#8220;银行挤兑#8221;问题。实验采用的是veconlab计算机软件平台,预计实验共分为四个实验局,共包括60位实验参与者,且代表不同的实验设置。所有的实验参与者的身份统一为银行储户,每轮开始都有$10.00的银行初始本金存款。
准备阶段中,实验员向参与者解读实验说明,给予参与者计算自身收益的相关说明,并向其强调:会将其报酬直接与此次实验收益挂钩。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可以有效模拟实际中的储户心理。实验过程中,参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被禁止的,在确保所有#8220;储户#8221;都知晓实验内容及要求后开始实验。
5. 参考文献
[1].Bryant.J.A Model of Reserve,Bank Runs and Deposit Insuranc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p.4-6 .1980.
[2].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 Bank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p.14-23.1983.
[3].Ezra Zask . The E-finance Report[M]. America: Mc Graw-HillPublishing.200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