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加之人民币被纳入SDR,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得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否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成为了央行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截止目前,央行主要有七个货币政策工具。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适用情况,那么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的整体预判,及选择恰当货币政策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市场业务有较强的主动性、灵活性、连续性和可逆转性,但运用该工具的前提是要有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只有国债,政策性金融证券和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贷款即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央行可以运用该政策调节货币供给,但主动性并不在央行手中,央行可以调整再贴现率,但不能强迫商业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基础货币,从而调节市场供给,但存款准备金率不可能经常性的变化,所以灵活性性较差。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介绍
介绍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优缺点、作用、实际效用等情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卞志村和胡恒强(201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价格型工具在很多方面优于数量型工具,尤其是在短期内能更有效熨平经济波动;但数量型工具调控更有利于通货膨胀的稳定。他们认为短期内不应放弃数量型工具,但应逐渐增加价格型工具的调节比例,建立以利率进行短期调控,以货币供应量进行长期调控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何艾平(2011)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得出:货币供应量与GDP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加大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主要表明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效果有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数据分析:将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现状的晴雨表,将货币供给量作为另一变量,通过模型分析两者之间关系,论证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2. 比较价格型和数量型两者之间异同点。
3. 论述当下中国政府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1]卞志村,胡恒强.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15,06:12-20.
[2]张奎.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
[3]孙潇.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变迁与转型[D].浙江大学,201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