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巨灾保险制度素有#8220;减震器#8221;之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是十分发达、财政不是十分富裕、防灾减灾手段不是十分先进的客观条件下,适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制度,无论是从灾前防范,还是灾后补偿方面,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其发挥作用,也是我们积极有效应对巨型灾害,快速实现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必要举措。
本文所研究的巨灾保险制度,其对象主要包括由于巨灾,如大地震、地震海啸、特大洪水、特大风暴潮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引起的损失。本文只将财产损失列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研究范围鉴于人身伤亡损失可参照我国现行的人寿保险,故未将其列入研究范围内。
积极构建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加快其构建进程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举措,更是健全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组成部分。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研究沿着调查现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各方面分析,并结合国外巨灾保险制度优秀成果,对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在1961 年被 Karl H.Botch(1990)将 J.Von Neumann amp; O.Morganton 引入保险学的研究,期望效用理论框架成为保险理论界的主要研究依据。在发展中,人们对期望效用理论假设产生了质疑,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取而代之。该理论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对偶理论(Dual Theory)、预期效用理论(Anticipated Utility Theory)和秩依效用理论(Rank-Dependent Utility Theory),使巨灾保险研究突破期望效用理论,解决巨灾风险保险相关问题成为可能,Wang,Young amp; Panel (1997)用对偶理论建立了保险定价公理化体系,确定了满足共同单调性(指多个个体风险均与同一个风险有关,并随着它的变化而同向变化)的个体风险的价格,以及最优再保险形式,这标志着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决策空间中讨论和研究保险问题的开始。Denuit,Dhaerte amp; Van Woven(1999)和 Luan(2001)在此之后将巨灾风险理论框架又拓展到预期效用理论(包含期望效用理论和对偶理论),得到了均值失真保险定价原则及其优良的精算和分保方式,为协调巨灾保险和非巨灾保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巨灾能够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但是人们对巨灾风险的认知度却不会因此而提高。Kun-Reuther,Novemsky amp; Kahneman (2001)通过对比实验说明要刺激和加深人们对巨灾风险的认识程度,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巨灾风险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产生巨灾防范意识,进而购买巨灾保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进度计划:
1、2022.11.8-2022.11.27
确定选题,确定论文写作的进度计划。
5. 参考文献
[1]刘正文,龚日朝.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巨灾保险体系[J]. 南华大学学报,2007,(1).
[2]李楠,尹嘉祥.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23)
[3]孟晓东.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