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脱媒趋势的确立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股票、债券、基金以及衍生工具等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一方面使银行存款在居民投资中的重要性下降;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交易 行为导致商业银行存款的波动性增加。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8220;余额宝#8221;等理财产品 的兴起、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迅速膨胀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变化等因素也在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争夺日益加剧,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大量短期理财产品。银行不得不通过滚动式发售新的理财产品来保证上一期理财产品的本金和利息的及时兑付,这种滚动式发售使大量储蓄存款向理财产品转移,并使得一部分定期存款转化为活期存款。同时,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特性使得它对流动性的要求等同于存款。 2015年5月1 日起将实施的 《存款保险条例》宣告酝酿已久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落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扫除了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障碍,意味着利率将成为银行争夺资金来源的最重要手段,这将导致银行存款的稳定性进一步下降。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其及时偿还债务和向借款人提供正常贷款的能力。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就会引发挤兑甚至破产倒闭,为此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准备的管理是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内容。流动性准备不足则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等安全性问题;流动性准备过剩则会产生较大的机会成本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以上种种源自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存款结构变动趋势,将给商业银行的成本、盈利、资产配置等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变动对其流动性准备的具体影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存款活期化、理财产品短期化等存款结构变动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变动与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可投资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力图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的优化提供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监管部门完善监管和中央银行调节市场流动性提供参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存款结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分析。
Diamond和Dybvig在《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一文中指出,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的贷款,即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负债,从而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流动性。在此同时,也产生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问题,最严重的后果是银行挤兑,这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根源。
Goldstein和Pauzner研究了银行挤兑出现的概率。研究结论表明,银行挤兑的概率与银行提供的活期存款合约有关: 银行提供分散风险程度越高的活期存款服务,其陷入挤兑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银行的活期存款越多,面临的挤兑可能性就越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确定题目: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变动与流动性准备的实证分析
2确立研究目的和意义: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存款活期化、理财产品短期化等存款结构变动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变动与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可投资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力图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的优化提供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监管部门完善监管和中央银行调节市场流动性提供参考。
3、通过查找文献、问卷调查以及采访调查等相关方法获取足够的相关资料。
5. 参考文献
[1]王兆星.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J].中国金融,2014 ( 21) : 9-12.
[2]吴晓灵.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研究,2013 ( 12) : 1-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