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21 14:25: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但具备着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行的信用创造职能的非银行金融系统。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这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致使全球金融体系遭受了不可估量的重创。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影子银行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仅用了8年多时间,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不容小觑。根据穆迪的估测,2016年上半年影子银行总量增长19%(年化增长率) 至人民币58万亿元,规模相当于GDP的80%以上,截至2015年底总量接近人民币5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8%,高于2014年末的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达到41万亿元,相当于GDP的 65%,增速较为显著。为了防止我国经济过快增长,中央银行曾多次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强对金融市场中资金流通量的控制,但是却反而引起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激增,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末,人民币贷款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2002年的92%下降至55.6%,由此可见,传统商业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大规模地发展,已经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近一半,在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执行效果,已经深深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巨大破坏力,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学术界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金融界开始不断反思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要求对其严格监管,限制过度膨胀。我国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深化发展,对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正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中央银行监管范围之外,规模日益壮大,严重地干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执行效果。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Andrew Sheng(2011)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确实为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使央行难以有效的实施货币政策,并对此提出了M5=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影子银行体系的新货币供应量衡量标准,完善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扩大货币统计和监管范围。

Adi Sunderam(2012)通过构建 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前后对货币政策产生脉冲响应进行比较,进一步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对货币需求、、做出响应,降低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和可控性,使其脱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拟订提纲。通过学校图书馆书籍、电子网络、杂志以及硕博论文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所有与论题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提纲,填写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至3月,完成初稿。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按照前期拟订出的提纲,充实论文的内容,并对其加以具体分析论证,完成论文初稿。

3、2022年3月至4月,反复修改初稿。仔细阅读初稿,对其不足之处以及语句不通顺之处进行修改,并查阅近期文献充实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林德发,胡晓.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J].西南金融,2016(02):7-10.

[2]胡振华,王振,文兴易.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5(10):151-155.

[3]唐敏.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J].商,2015(12):2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