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现业务传导货币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13 14:3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是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正是经济政策之一。

货币政策工具最常用的就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央行的再贴现业务操作回顾及分析 再贴现利率传导再贴现业务提供的资金效果如何

再贴现利率传导存在的阻碍 市场会对提升再贴现工具作用的产生的影响

提出相应的建议提升再贴现工具的效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现状:功能定位研究集中在结构调整、 最后贷款人、利率走廊上限、流动性供给等方面。 结构调整方面,周升业和曾康霖(1993)在论述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时认为再贴现对经济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施海松(2003)认为再贴现政策应配合实施选择性信贷政策,促进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马贱阳(2011)认为从金融危机应对的国际经验来看,再贴现功能直接快捷,应加强和发挥再贴现的结构调整功能。 最后贷款人方面,贾德奎和胡海鸥(2004)认为应强化贴现窗口“最后贷款人”作用,逐渐取消再贷款政策;徐小林(2008)提出用再贴现取代再贷款,逐步以再贴现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责。 利率走廊上限方面,郭建伟(2007)认为应逐步形成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再贷款和再贴现率为上限的中央银行利率走廊;汪洋(2009)探讨了再贴现利率水平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可能性,并提出取消再贴现额度限制。 流动性供给方面,中国人民银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1)认为,应将再贴现政策操作重点从调整信贷结构转向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利率设定领域,胡海鸥和胡振红(1998)认为应将再贴现利率设定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可使商业银行优先考虑向同业拆借市场借款。 朱忠明(2002)认为再贴现利率应满足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再贴现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谢平、焦瑾璞(2002)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再贴现利率应满足两类条件: 一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二是再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3)认为再贴现率应兼顾同业拆借利率和贴现率,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段春来(2007)、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处和宜昌市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等(2011)认为应在 Shibor 基础上加点确定再贴现利率; 罗杰(2018)认为应在 Shibor 基础上减点确定;岑露(2019)则认为应在公开市场正/逆回购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

国外现状 Vitsko,E认为,扩大商业信用额度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再贴现业务。分析了该技术改进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利用商业汇票进行再贴现业务的方法。 (2008)

Van Dan Dang认为通过降息放松货币政策有利于银行信贷组合和金融稳定,从而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运行提出了挑战。这一惊人的结果在三种不同的利率指标中表现强劲,包括贷款利率、再融资利率和再贴现利率。(20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通过查找相关的文献期刊等对央行的再贴现业务历史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在查阅文献的 分析我国央行再贴现业务发挥的效用,探讨再贴现业务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

5.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规范发展票据市场至关重要[J].金融研究,2003(3):26-35.[2]岑露.对优化我国再贴现利率定价机制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9(9):24-27.[3]段春来.对完善央行再贴现利率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6):34-35.[4]郭建伟. Shibor 与利率市场化[J].中国货币市场,2007(7):4-11.[5]胡海鸥,胡振红.美国的再贴现业务与我国的再贴现实践[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4):16-19. [6]黄志凌.应该重新认识票据与票据市场的功能[J]. 征信,2015,33(10):1-6.[7]贾德奎,胡海鸥. 基于中央银行贴现政策改革的利率调控模式研究 [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2):32-36.[8]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课题组. 通过票据交易所平台重构再贴现功能[N]. 上海证券报,2016-12-06(8).[9]罗杰.再贴现政策结构调整功能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18(2):50-56.[10]马贱阳.结构性货币政策:一般理论和国际经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4):111-115.[11]施海松.再贴现是否应当退出宏观调控的历史舞台[J].上海金融,2003(11):15-17.[12]孙国锋.第一排——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244-250.[13]汪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4]武石桥.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货币政策框架演变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4,28(3):19-26.[15]谢平,焦瑾璞.中国货币政策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6]徐小林.再贴现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应及政策取向[J].金融发展研究,2008(8):36-38.[17]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再贴现政策工具功能转向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8):39-42.[18]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中国人民银行宜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我国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及其政策信号与导向作用的研究 [J].武汉金融,2011(12):18-21.[19]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开市场操作部课题组. 中央银行再贴现机制在流动性管理中的运用[J].上海金融,2009(5):5-10.[20]周升业,曾康霖.货币银行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21]朱忠明.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2]Van Dan DangThe conditioning role of performance on the bank 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a multiple-tool regime.(2020)

[23]Vitsko. E problems of improvement rediscount operations' practice in the Russian economy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