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投资者投资偏好——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开题报告

 2022-07-13 15:21:5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国内外有关投资者持股行为特征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文献大量的涌现。而我国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仅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内研究应用国外的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成果时,出现了由于中西方投资者的心理和文化差异而产生不适用的情况。同时因为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到中国股票市场研究的有效性。因此,更好地了解我国个体投资者认知偏差和风险偏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投资者投资决策模型能够更合理解释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现象,指导投资者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操作,避免认知偏差带来的非理性行为,还可以为中国股市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有助于他们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制度。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Grinblatt 和 Keloharju(2001)根据#8220;芬兰中央证券登记结算中心#8221;(FcsD)记录的有关投资者的股票交易数据,对影响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投资者以往的投资回报,尤其是过去的赢利记录较之亏损对其交易行为的影响效应更大;投资者在大部分交易时段内都具有#8220;损失厌恶#8221;的心理,但是在每个交易年底,由于对股票收益征税的原因会导致有损失抛售股票的行为剧增。

Bearber 和 Odean(2000) 通过对美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帐户的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投资者的#8220;过度自信#8221;心理对其交易行为影响很大。这种#8220;过度自信#8221;的倾向会使投资者产生#8220;过度交易#8221;的现象,导致了过高的交易量和交易成本,同时 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率。被研究的 66465 个账户中,在剔除成本前交易最活跃的部分投资者和交易不频繁的部分投资者的年收益率基本相同;在剔除成本后交易活跃的投资者年收益率为 11.4%,交易不频繁的投资者年收益率为 18.5%。#8220;过度自信#8221;的心理偏差导致投资者乐于频繁交易,而过度交易最终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收益率,对投资者的个人财富造成损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总结国内外行为金融研究的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处于跨文化等原因导致的差异化情况,并对心理学的基础、投资者认知偏差和风险偏好相关理论以及预期效用函数理论进行介绍。

然后,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中国个体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风险偏好等心理因素,主要基于国外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基础,结合国内外文化差异,设计符合中国人心理的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中国个体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进行实证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林树.中国投资者行为的实验与实证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6,25-26

[2]陆剑清.行为金融.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1):24-25

[3]王冀宁,李心丹,盛昭瀚. 证券投资者交易动因的二元逻辑回归建模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23(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