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3 15:24: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管理层持股的个人收益,一方面来自于股权的价差,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企业未来的成长。一个可利用的公允价值计算方法的存在,市场可能促使企业家们提高管理层入股价格并逐渐向公允价值靠拢,由现在管理层主要依赖股权价差来获利的状况,逐渐转变为主要依赖企业未来业绩增长获利的局面。这一改变必将建立企业未来的业绩增长与管理层的个人收益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这也正好符合管理层持股计划的初衷,并可能缓解市场对管理层#8220;一夜暴富#8221;的批判。

论文对于管理层股权公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及上市企业高管离职潮的分析,可能引发对现有上市公司高管股票减禁制度设计、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快#8220;新三板#8221;建设,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条款的思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旨在寻求对拟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计划(又称#8220;员工持股计划#8221;,后同)实施过程中,管理层持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的量化分析方法,论文所指的公允价值不是指控股股东(即#8220;大股东#8221;,后同)持有股权的公允价值,也不是PE(即#8220;PrivateEquity#8221;,又称#8220;私募股权#8221;,后同)股权的公允价值,而是单指管理层持有股权的公允价值。

论文探讨拟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1)关于企业的公允价值,市场已有成熟的研究,为何要单独就管理层持有股权进行研究呢?(2)许多情况下,拟上市公司在进行管理层持股计划的同时,会引入PE,那么为何不直接用PE入股价作为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呢?

第一章:导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境内

论文查看了大量的境内关于管理层持股公允价值的文献,但境内文献目前关于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有限,缺乏对于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认定方法系统的和权威的阐述。

2011年,证监会有关权威人士就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表达了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不是制度,也不是规定,不过代表了境内学者的一般看法,并作为拟上市公司暂行的操作参考。这些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如何确定公允价格;(2)有活跃市场的,参考活跃市场价格;(3)无活跃市场的可参考PE入股价,在可量化分析调整因素时可对价格进行调整,不一定非要按PE入股价;申报期内的外部投资者价格均可参考,但其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可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并披露说明调整的定量化理由(如同期市场平均PE倍数);(4)无PE的应采取合理值方法确定,如进行评估,估值报告(系会计师的增值服务,保证独立性前提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阐述、分析和比较国内外近年来管理层持股的公允价值的相关事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曹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转自《财会通讯》。

[2]陈计专,《公允价值研究现状评述》,转自《新会计》。

[3] 第一财经日报,《PE巨头在港遭遇负回报 拟上市企业弃港股转战A股》,2012年7月18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