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实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自从2014年我国对经济增速有了全新的看法,在此新常态下,对货币政策目标的科学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其特征;
2、适应新常态的中国货币政策;
3、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演变历程及效果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
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美联储最初的政策目标比较宽泛,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联储逐渐将货币政策目标锁定为保持物价稳定,目前,其将目标归结为#8220;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8221;,并在货币政策执行中更侧重前者,其通货膨胀目标通常控制在1.5%-2%的范围内。
英国的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转型期。战后,英国的货币政策收到凯恩斯主义的深刻影响,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定位于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在固定汇率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充分就业和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共同决定了利率和金融管制政策。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后,英国于1992年10月宣布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目标瞄准具体的通货膨胀水平,也就是将原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价格因素直接作为最终目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主线是对外开放视角下,外部经济对本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国内#8220;新常态#8221;下经济环境变化,由此引起的货币政策目标调整。
1、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溯源以及新常态下的经济特征。
2、了解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及其最终目标。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和不同学派的研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各不相同。
5. 参考文献
[1]崔建军.货币政策十大理论问题辨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2]李玮玮.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1;[3]马理,张琴,黄帆帆.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研究[J].技术经济,2013,32(2):124-131;[4]沈志远,王云裳.利率双轨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知识经济,2013(2):86-86;[5]陈钇.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研究[J].时代金融,2013(2);[6]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陈观烈.货币、金融、世界经济---陈观烈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8]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9]郭田勇.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10]周骏.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11]刘志友.我国货币政策与再就业政策协调配合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2期.
[12]蔡则祥,吴胜.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与货币政策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6-72;
[13]常玉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及其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5(01):285-30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