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状况及其风险防范——基于国有行和股份行的比较分析开题报告

 2022-07-13 15:43:4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十分脆弱的,而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更是其中最脆弱、最危险的成分。不良贷款则是银行业中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因素,上市银行的盈利性、稳定性及核心竞争力都与不良贷款的大小有着密切联系,有时甚至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如何正确有效的处理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自然成为了金融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急迫性有认识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是收效却不明显。因此,认真地研究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并针对其对金融市场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风险进行防范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其在现实中的紧迫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巨额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发展历程

2.高不良率对商业银行自身资本与经济实力以及对存款人的影响

3.高额的不良贷款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风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银行角度出发,屠德俊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中认为,不良贷款形成的基本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所引起的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产权约束的缺位。当财政收入逐年下降,政府已经无力再承担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时,弥补国有企业巨额亏损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转移到受国家管制的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很多经营的权能都已经下放,但是全民所有的产权属性仍旧没有变化。产权权能结构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集中表现为在权力下放后对银行经营者普遍缺乏#8220;硬约束#8221;,造成乱拆借,乱投资和贷款 约束软化等滥用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行政干预压力下非自愿性的信贷放款又增加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资产。总结为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政府来说,经济学家刘瑞波提出,政府作为资金分配的主体和中心并未真正淡化, 不仅从宏观高层面垄断,而且还是微观经营的指令者, 甚至是操作者。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左右。往往造成部分项目投资效益不高,形成大量的贷款沉淀,最终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再从借款人而言,任何经济主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但是, 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就贷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贷款者很难在资金配置上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他们面临的风险包括主动决策风险和被动决策风险,发生贷款损失的可能性也再所难免。国有企业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效益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短期行为的存在, 必然导致企业盲目扩大投资,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借款,投资后缺少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划定统计口径对我国不良贷款数额进行估算

2.对不同股权性质及不同行业对不良率的影响进行显著性检验

3.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和博弈模型根据历史数据预测不良贷款将引起的利润率风险及其可能防范的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黄金岳,防范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2.刘瑞波, 仲香云,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综合分析及根治措施,山东电大学报,2002

3.谢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