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股票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其效性的高低,研究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具有基础性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0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因此它们的股票市场更具有代表性,研究它们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首先介绍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以及有效性的分类,然后选取了G20国家来分析它们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并结合它们的金融发展状况提出建议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有效市场理论产生,大量实证检验和实证检验方法不断涌现。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此问题的新方法大量出现。1986 年,基于对证券收益率序列分布的基础上,Taylor(1986)提出的乘积过程模型,Bollerslev (1986) 提出了条件异方差(GARCH) 模型;1988 年,Lo 和Mackinlay 提出方差比的检验方法,并对美国股市收益率进行了检验;1989 年,Peter(1989)提出了重标级差(R/S)模型。1991 年Brock,Hsieh 和Lebaron的混沌理论在实证检验上得到了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检验方法。在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的检验上,学者们分别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内幕交易研究法,通过研究股价对公司年报、分红送配等信息的反应速度及程度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应用证券市场有效性理论对股票市场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尽管结论不尽相同,但实证表明多数证券市场处于弱式有效,少数半强式有效,没有强式有效。
关于市场有效性研究由于国内起步较晚,因此相比国外还不很成熟,但是我国经济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到丰富的成果。
1994 年,俞乔应用误差项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非参数性检验等方法对沪深股市1990 年12 月29 日—1994 年4月28 日的综合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沪深股市不具备弱式有效性。吴世农以上海股市从1992 年6 月1 日一1993 年12 月1 日期间上市交易的股票中抽取了12 种股票及其市场的股价综合指数为样本对收盘价格序列进行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时间序列与滞后1 或5 日的序列存在显著性线性关系,因而认为上海市场尚不具备弱式有效性。1995 年,邓学文分别分析了股价对历史信息的效率和对公开信息的效率,试结论为市场价格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并不充分,中国股市尚未进人理论意义上的弱式有效市场。1998 年,陈守东、孟庆顺等采取拟合检验法和偏度、峰度检验法,发现中国股市尚未达到强有效;而序列相关和游程检验法的结果说明中国股市也未达到弱有效;通过秩和检验得出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周末效应;进一步通过ARIMA 模型验证沪深股市具有同步性。1999 年,沈艺峰和吴世农以Zarowin(1989)的方法为基础,采用“事件研究”(event study)方法,以1996年1 月27 日前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0 家公司股票为样本,检验了1995 年1 月2 日至1996 年1 月27 日期间不同组别股票的收益表现,认为由于市场不存在显著的“反向修正”倾向,公众将无法仅仅只根据过去资料所确定出的“赢家组合”来投资,所以,投资者基本无法遵循“过度反应市场必须要出现修正”这一逻辑思路来获取超常收益。综上,不同学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由于采用的检验指标、选取的样本区间以及使用的检验方法不尽相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但总体上看,大多检验结果支持中国股市建立初期不能通过弱型有效市场检验,而随着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90 年代后期,深沪股票市场有达到弱型效率的迹象。有的研究甚至支持中国股市已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半强型有效市场的假设。不过,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建立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极其短暂,难以完全达到有效市场假说检验所需要的条件,因而上述检验在起到将相关理论方法加以介绍并应用于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的同时,检验结论的数据支持仍显不足,还需要时间来弥补。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确定论文主题方向,进行论文题目的筛选。
2.以论文题目为核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翻阅。
3.对已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将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确定下来,进行开题报告。
5. 参考文献
1.张兆国, 桂志斌, 黄玮. 深圳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6):76-80.
2. 骆祚炎.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J]. 经济学动态, 2003(5):52-5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