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系列债券违约事件警示着债券投资者更加谨慎地审视评级机构所给的信用评级。评级机构的评级是否准确,是否对个人和机构的债券投资有一定指导和借鉴的意义。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加大了研究的力度。
然而,有关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对相关评级机构此后公布的相应评级认可度的影戏,虽然市场参与者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学术界却研究不多。本文围绕违约事件对涉事债券评级机构的影响研究,希望加深对国内债券市场的认识。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违约事件发生后,涉事评级机构给予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否显著高于非涉事评级机构
(2)涉事评级机构给予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否显著高于从前自身的所给信用评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投资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赖主要基于评级机构长期以来建立的声誉和行业地位。声誉是中介机构最为重要的资产(Guembel and Rossetto,2009),也是信用评级行业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投资者对信用评级可靠性失去信任,那么其将不再关注评级机构给予企业的评级,信用评级则不再显著影响债券融资成本,企业也就降低了支付评级费用的意愿。这种市场力量促使评级机构更加关心其声誉(Booth and Smith,1986),而对声誉的重视则使得评级机构倾向于更加稳健的信用评级和出具更多的负面报告(Mariano,2012)。如果评级机构的声誉成本较低,他们会倾向于给予被评级企业较高的信用等级(Boltonetal.,2012),Kraft(2015)发现当声誉成本较低时信用评级机构迎合债券发行企业的情况较多。当严格监管和惩罚导致声誉成本提高时,评级机构则会提升信用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Cheng and Neamtiu,2009)。但是,声誉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Covitz and Harrison(2003)认为当收入竞争压力较小时评级机构更加关注声誉。Mathisetal.(2009)进一步提出只有当评级机构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其他途径而非信用评级业务时,声誉机制才能发挥效果。Becker and Milbourn( 2011) 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除非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否则会引发“评级购买”问题(Boltonetal.,2012),推高信用评级水平(Alp,2013;BonsallIV,2014)。此外,监管弱化会降低声誉成本,并进而导致信用评级机构迎合发债企业现象增多(Kraft,2015)。虽然这些文献并非专门研究声誉效果的影响因素,但付费模式、竞争程度、监管弱化引发的评级问题必然影响评级机构的声誉。债券评级失败是影响信用评级机构声誉的严重事件,但国外尚无评级失败事件如何影响评级机构评级行为及市场竞争力的实证研究。Gopalanetal.(2011)发现在银团贷款市场,当牵头银行的客户出现较多破产情况时,牵头银行将难以进行银团贷款,而且也很难吸引其他银行参与,验证了客户破产事件引发的牵头银行声誉损失及其经济后果。但对于债券评级失败事件如何影响涉事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市场份额以及评级意见公信力等,尚未发现实证研究文献。
国内对评级声誉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情况并结合国内现状进行评论。刘晓剑(2012)认为不同于美国以声誉机制为主、官方监管为辅的模式,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一直以官方监管为主,忽略了声誉约束机制。少量文献检验了评级机构声誉对于融资成本和评级质量的影响,如何平和金梦(2010)发现信用评级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寇宗来等(2015)认为国内信用评级不会降低企业发债成本; 刘晓剑(2012)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越好债券利差越低; 王雄元和张春强(2013)发现声誉较低的信用评级机构会减弱132总第441期信用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马榕和石晓军(2015)发现评级公司背景对评级质量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没有检验评级机构声誉受损的经济后果。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沿袭2022年金融研究期刊一文《债券违约对涉事评级机构的影响——基于中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的分析》的研究方法,更换债券违约事件,从而进行研究。
研究计划如下:
一、理论分析上述四个问题,初步做出假设
5. 参考文献
[1]吴京,王剑锋.评级机构声誉、债券市场违约率与债券信用评级膨胀[J/OL].财会月刊:1-8[2020-12-16].
[2]张舒怡,潘怡麟,朱凯.发行人产权性质、付费模式与债券评级质量——基于中债资信的经验证据[J/OL].财经研究:1-16[2020-12-16].
[3]邢天才,詹明君,王文钢.评级机构竞争、声誉与债券信用评级质量[J].财经问题研究,2016(06):66-7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