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呈现由纯农业就业向非农就业或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两者兼有的转变,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一部分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就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集中于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同时工资报酬低,就业稳定性差,劳动强度大,各种正当的劳动权益也经常遭受侵犯。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对于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非农就业的稳定性和质量水平,并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以新生代农村劳动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拟对其非农就业质量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首先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结论和实地预调查研究,归纳出非农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指标。其次确定调查研究方案,并通过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浙江省中部、北部几个典型镇的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据,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然后结合劳动经济学理论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基于调研微观数据对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农村新生代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界定和测度
#8220;就业质量#8221;一词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是一个涉及多维度的综合概念。外国学者Fredrick 定义的#8220;高质量就业#8221;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就业质量的高低需通过多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学者在21世纪初期就对就业质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如马庆发(2004)将就业质量界定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4个维度。刘素华(2005)将就业质量概念解释为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李军峰(2006)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机会平等9个层次。张桂宁(2007)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8个方面: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安全、尊严、福利、培训可能性、平等参与、晋升机会等。彭国胜(2009)把就业质量视为职业稳定性、职业收入水平、职业声望、职业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的主观满意度5个维度的集合。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界定意见不一。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学者给出的就业质量具体内涵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这一变化说明了我国在就业质量方面研究度过了缺乏相关经验的空白期,实现了从借鉴国外的界定体系到制定符合自身国情指标体系的转变。在国内若干学者的努力下,立足于中国实际,挖掘符合东方文化的就业质量的含义和内容,开发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就业质量是指从业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主要包括从业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家庭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等。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明确就业质量在中国的特定内涵,丰富现有的就业质量理论体系。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则是在就业质量的概念上进一步加以界定,将就业的类型限定为除农业之外的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此外,研究对象也缩小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具有农村户籍的新生代劳动力。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6月至7月,初步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并做适当的记录。
(2)2022年7月至8月,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搜集并录入调研数据,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3)2022年8月至10月,撰写文献综述,包括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5. 参考文献
[1] 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2):1-7.
[2] 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12):6-7.
[3] 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7):29-3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